據《中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至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中國企業數量眾多,但企業的生命周期短,重復走著“一年發家,二年發財,三年倒閉”之路,能做強、做大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
面對這樣鮮明的對比,的確令人唏噓。一個企業究竟核心競爭力在哪里?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又是什么決定的?是環境決定人,還是人決定環境,?一個大老板又是怎么煉成的?
有很多人說是經濟趨勢,是老板個人的學識、膽識,是機會,是技術,是資源…
那為什么再夕陽的行業也有做的很優秀的,再朝陽的產業都有活不下去的?
為什么很多老板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卻可以把企業做的如此紅紅火火?
為什么當年載眾多下海的“商人”之中,王健林可以造就現在的“萬達商業帝國”呢?
為什么馬云一個不懂IT,不懂管理,師范專業畢業,甚至開始的時候連光碟都不會放的人能有現在的成就?
為什么郭廣昌一個哲學專業,未曾觸及過投資,運營的人,卻可以創造一個有一個神話呢?
究其原因,歸結在一點就是———他們懂得整合各種資源實現公司的想法。那反過來說又有一個問題,為什么他們懂得,又如何懂得?他們究竟有什么過人之處?
老石智業集團董事長石真語通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得出:“一個企業發展如何從小到大,一個大老板是如何煉成的?究其根本就是老板認清自我心智模式的同時,與企業的戰略相匹配”。
馬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他是企業的精神領袖。借此吸引了大批追隨者、“仰慕者”。從而建立起“阿里巴巴王國”。任正非、王健林同屬軍隊出身,出生在50年代左右,經歷過“上山下鄉”的疾苦,也經歷過軍隊的鮮明紀律。所以企業發展戰略和行事風格都有雷厲風行之感。再說郭廣昌,性格中是個不愿出風頭、低調的人,甚至公眾講話都會“矜持”的人。所以公司戰略一直走著“強強聯合”,大家一起干事業的道路。
不同年代的企業家由于其生活環境,經濟背景,自身經歷都有著不同的心智模式的表現。一個老板的心智模式決定了企業發展的戰略,企業文化,團隊風格,高管建設等等方面。而心智模式的形成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的了解、培養與重建更為重要。
放眼中國未來的30年,中國企業的出路的究竟在哪里?我們發展的瓶頸是什么?為什么大量管理思想的涌入卻不能為我所用?
中國老板的心智模式又該如何認識,如何重建?
如何讓整個組織的心智模式構成一切創造力的“慧根”,而不是企業發展的“魔阻”?
又如何把每一個管理團隊成員的心智模式,統領在企業大的心智模式之下,并達成共識;讓團隊成員心中的那個“數”,統一到公司層面的“數”,達成真正的戰略共識、戰術共識、執行共識?——摘自老石智業集團品牌課程《老板心智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