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達方略企業管理咨詢公司 王吉鵬
人要獲得成功,思維方式首先要正確,要不然再忙也是瞎忙。有很多人總是將失敗歸罪于外因,埋怨別人,卻不想是因為自己的思維方式出了問題。這些人經常陷入兩種思維誤區,其一就是把手段了當成目的,其二就是目的發生了偏移。
把手段當成目的
手段是實現目的的途經,人們有時候卻經常犯把手段當成了目的,為了讓手段順利實施卻忘了最終目的的錯誤。
有一次我和一位同事一起去出差。在火車上,這位同事泡方便面,為了能蓋上蓋子,他試圖用筷子從蓋子插到盒子里,結果插了好幾次都沒插進去。我就跟他說,你把手段當成了目的,你的目的是蓋上蓋子,不是為了把筷子插進去。要達到這個目的,用另外一個手段——在盒子上面放本書不就行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陷入這樣的思維誤區:本來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可慢慢地在實施過程中卻忘記了初始的目標,反而糾纏于過程中出現的小障礙,并一定要把這個小障礙鏟除。好像鏟除了這個障礙,就獲得了勝利,就像我那個一定要把筷子插進盒子里的同事一樣。須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浪費了時間和資源,消耗了精力,有時甚至會錯失很多機遇。實際上,只要能實現同樣的目標,我們換一種手段不就行了,原來的障礙自然就鏟除了。
在國有企業的經營中,類似的事情也常常發生。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個國有企業,一個經營業績非常優秀且前景看好,另外一個經營業績每況愈下且趨勢無法扭轉。這兩家國有企業被捆綁重組后,國有企業的上級主管部門通常將好企業的負責人派去挽救不好的企業,通過企業家精神的再配置,把這個差的企業也帶起來。
好企業的負責人到了差企業之后,為了不辜負組織上的信任,一心一意要把這個差企業搞好。上級主管部門也給予多方支持,于是這個負責人把能夠支配的資源都調集給了這個差企業,以期起死回生。此類場景不間斷地在國有企業之間上演,同時也不斷在國有企業中上演,例如表現優秀的業務部門的主管經常被派去挽救某項表現不好的業務,結果在該主管的影響下,資源大量地、不合理地向該業務流動。然而,主觀愿望的美好與最后的結果往往形成極大的反差:差企業(業務部門)沒有明顯的好起來,原來經營業績優秀的企業(業務部門)業績也下滑或者無法達到預期增長目標。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具體到國有企業可能還擔負著一些社會與政治功能。要實現把差企業救活的最終目的,把差企業捆綁到好企業進行重組,將負責人進行調配等都是手段。這些手段若能產生效果則更好,若無效,那么就應該按照市場規則,將其關閉或出售,而不是把著力點放在這些手段上。
目的發生偏移
人們有時候還容易犯的另外一種錯誤是:本來是為了實現目的A,可事情做著做著卻變成了實現目的B,目的發生了偏移。
這種目的發生偏移的事情無處不在,年初我就為此拒絕了一家民營企業的咨詢邀請。這家民營企業通過對幾家咨詢公司的多輪篩選,最終剩下我們和另外一家同行。然后,這家企業要求我們兩家咨詢機構在某一規定時間前往公司參加評標會,而且必須是我和同行董事長本人。很不巧,他們定的時間跟我的日程有沖突,我們希望變更一下,提議是否可以換個時間或換個人去溝通。結果這家企業斷然拒絕,他們答復說你要是在規定的時間不來,就找另外一家為其咨詢。大家看清楚沒有,這家企業的本來目的是要選一家真正能夠提供解決方案適合她的優秀的咨詢公司,這一下子變成了找一家聽話的咨詢公司,恰好這兩點都不是我的強項,只好謝絕。
還有一次,某銀行企業文化咨詢招標,一直強調要價格低。后來,我給了一個價格,說低于這個價格我們就不做了。最后,該銀行以低于我們設定價格的一半給了另外一家咨詢公司,結果企業文化成果到現在也沒做出來。該銀行的本來目的是要選一家優秀的適合的咨詢公司,可現在目的卻變成了選擇一家便宜的咨詢公司,咨詢成果沒有做出來是可以預料到的結果。
很多時候,我們應該回歸到原點,想一想我們真正需要實現的目的是什么?正如蘋果的喬布斯每天早上都要問問自己,我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這將避免我們陷入誤區,把時間、精力和資源浪費在與最終目的發生偏移的事情上,避免只實現了目的B,卻沒有實現最終目的A的情況。
思維方式決定成敗。我們不能把手段當成目的,也不能讓目的發生偏移,走出這兩個思維方式的誤區,我們就找到了通向成功的一條通天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