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推手,開心向前走。 1996年,我赴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創意思考。 奇異、星巴克、3M、卡夫食品等公司皆因創新策略的執行成功,大大提高企業競爭力和獲利。他們是如何辦到的?創新是不是愈多愈好?很多人經常說「不創新就滅亡」,但別被這句話誤導了。創新不是一時的,沒有任何單一結構能適合各種創新的型態,組織結構應該要隨著創新策略、投資組合有所調整。 但不論如何,組織必須要保持創造力與獲利能力的平衡,創新才可能成功;要保持平衡,還必須考慮績效衡量指標、獎勵跟企業文化之間的相關配套計劃。 到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進修創意思考時我透過學術界資深的老教授認識了史考特.安東尼(ScottD.Anthony)他后來是創新洞察管理顧問公司(Innosight)合伙人,此公司系由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教授于二○○○年創辦的管理顧問與教育機構,旨在幫助企業利用破壞性創新以創造成長。因此我抓住機會和史考特.安東尼(ScottD.Anthony)及他的好友這位哈佛大學的教授克里斯汀生他以著作《創新的兩難》(TheInnovator"sDilemma)與《創新者的解答》(TheInnovator"sDilemma),奠定「創新大師」學術地位。1997年出版的《創新的兩難》獲「全球商業書籍獎」(GlobalBusinessBookAward)參加克里斯汀生他幾場專業的培訓,讓我很受啟發。特別是破壞性創新理論,將它歸納為一套可用來檢驗企業策略的實用法則之外;它更運用這套法則,針對電信、民航、集成電路、教育、醫療保健,乃至國家競爭策略等幾個不同行業與領域,做出了相當精辟的分析,不只對觀察過去的創新現象具有很清晰的分辨率;它對我們預測產業未來發展的洞察力與判斷力,也有很大的加持作用。 克氏的創新理論由三個基本單元構成:(1)破壞性創新利基論(這是外在環境出現的機會),(2)資源、流程與價值訴求(這是企業的策略與它內在的組織結構與功能),以及(3)價值鏈演化論(這里的價值鏈是指以特定企業為核心,具有共生演化co-evolution關系的產業上下游供應鏈)。 策略創新的過程是以發覺現況市場的缺口作為起點。要尋找創新的缺口,克氏認為可鎖定三種目標:(1)沒人照顧的市場,(2)尚不滿足的顧客,以及(3)好過頭的產品或服務。不過,找到了目標缺口,對新進者來說,僅只是發覺了「破人之機」的可能性而已;要想顛覆在位者,還必須能「立己之機」,將商機轉化成自己的利基。因此,克氏強調接下來必須利用更方便、更便宜的革命性技術或事業模式做為工具,來打入缺口、滿足顧客的需求。對于如何發覺上述三種缺口,以及如何利用顛覆性的工具打入缺口,本書利用不同的案例作了非常具體而精采的討論。從宏觀策略的角度看,這其實是《孫子兵法》「避實擊虛」的間接路線,以及「以不虞之兵,攻敵之不備」原則的一種應用。克氏在這一部分的貢獻是對「虛實」和「不虞之兵」做出了具體且實用的操作定義。 有了目標、有了工具,并不保證一定獲得最后的勝利。因為破壞性創新的發展,究竟是在位者的市場被解構,還是新興市場被在位者吸納,并不決定于單一的戰役,而是一場漸進演化的棋局;它的勝負決定于攻守雙方的策略布局,以及整體市場變革形勢的營造。 明日預告:創新:「內因為依據、外緣為條件」的因果機制 黃力泓文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