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達成共識以后,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制定完成目標的工作計劃。實際上在現實的很多企業中,一旦目標達成共識,計劃也就基本成形。“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一年要有所收獲在于這一年初的計劃,一天要達到目的在于這一天開始時候的計劃。一句俗語,道出了計劃的重要性。聽過一個管理專家的課,他在課中講到“明年之計在于歲末,明天之計在于今晚”。他把計劃列在了先人一步,更加強調了計劃的預先性。“先人一步”、“先知先覺”,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先”為重要。盡管我理解為他在觀點上修改俗語,有一點嘩眾取寵,引人視聽,但在說明計劃的重要性和預先性,以及企業工作計劃的實際制定中,都有切實意義。 有些人認為,花時間寫計劃會影響工作效率,但是我不這么認為。困難的部分不是寫計劃,困難的部分是做這個計劃——思考、溝通、權衡、交流、提問并且傾聽。你用來分析解決問題需要花費的時間,會減少工作中給你帶來的意外。計劃具備如下特性: 預先性與指導性。計劃、組織、控制,是管理的三項職能,而作為計劃,是管理工作之先。一項工作,首先要具有計劃,才會有后續的組織和控制,沒有計劃的工作,不叫管理工作。只有有了計劃,才有控制的標準和組織的目的。計劃,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預先性,同時,它對管理工作的執行和控制又具有指導性。 可行性。計劃的程序是:目標——可行性研究——方案——決策。計劃也要有針對性,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達到某個目的而制定的。完成的目標要具有可行性,針對經研究后的既定目標,提出執行方案,領導決策。這樣,經決策后訂定的方案,就形成了我們的計劃。 計劃,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后的形成的工作方案。計劃制定完成后,它應該是一個可行的行動方案。不可行的計劃是失敗的計劃。 原則性與靈活性。既然我們花費時間、人力、物力、財力制定計劃,在計劃制定后,它就要在工作中起到調控作用。我們要遵循計劃,在計劃規定的范圍內去完成我們的工作。這里,計劃具有原則性,不能隨意更改和破壞。因為對于一個組織,大家都在按計劃有步驟的工作,如果某個人或某個方面的破壞,可能會影響到整個計劃的達成。 但是,計劃并不是僵化的,不可更改的。在計劃的執行過程當中,由于制定計劃時候的一些相關因素發生了變化,從而導致計劃的執行或我們的預期結果將產生改變,這時候,我們就要適時調整計劃,以使計劃更切合實際,更可行。計劃要與過程改進結合起來。 一個科學的計劃要表述清楚一件事情,必須要闡明一些要素。記得學習作文的時候,就強調要表達清楚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計劃制定亦如此,也需要用一些要素來表達,具體可概括為5W2H。5W:what、who、when、where、whywhat:計劃所指的要做什么或完成什么;明確工作任務;who:計劃由誰、哪些人執行;明確工作任務的擔當者;when:什么時候執行到什么程度;明確工作任務進度;where:在什么地方進行工作;明確工作開展地點、區域;why:為什么要執行這樣做;明確工作起因、動機;2h:how、how manyhow:怎么開展工作;明確工作方式方法;how many:完成多少工作;明確工作量。 如果承擔某種特定的任務,我們需要為這項任務開發一個活動檢查列表和計劃工作表,就像我們的工程進度表(這里需要用到一些手法,工程進度表一般采用甘特表)。每個檢查列表應該包括這個大任務可能需要的所有步驟。這些檢查列表和工作表將幫助我們確定和評估必須處理與大任務相關的工作量。 把大任務分解成多個小任務,幫助我們更加精確地估計它們,暴露出在其他情況下你可能沒有想到的工作活動,并且保證更加精確、細密的狀態跟蹤。 計劃、制定者與執行者的統一。主管給員工的工作任務布置或計劃設定,在工作中就是一項協議,需要計劃制定者和執行者對這項計劃達成共識,形成行為契約,才能保證行動一致,使計劃順利執行,實現工作目標。否則,如果計劃制定者在計劃設定時采取武斷、強制態度或執行者對計劃持有懷疑,對計劃不認同,這都會極大影響工作積極性。因而,計劃、制定者與執行者應該是統一的,計劃的制定者與執行者相互認可,才能更好的實現共同的目標。 制定計劃要清晰、簡單,分清輕重緩急,并確定相應的時間期限。制定計劃一般分為如下四個步驟:第一步,列出清單。把能想到的、為完成目標要做的事統統列出來。第二步,列出先后順序。根據所列事項的重要程度,排列出做事的順序。第三步,確定所需要的資源。根據所列事項,列出人、財、物等方面的需要。第四步,確定時間期限。確定哪些事情是并行的,哪些事情是接續的,然后確定做每件事情的時間。
摘自宋勸其老師新書《高績效管理的五項修煉》,作者系國內知名戰略績效專家,國家人力資源管理是教材編委會委員,上海行隆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