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防衛工程師”看人的潛能開發
青島海爾 王維寶
某企業一老者門衛,由于工作性質被人們習慣稱為:“看門的老頭兒”。老頭兒每天的工作便是看大門,十幾年如一日,毫無生氣。后來,由于該企業人事部長的更換,“看門的老頭兒”的生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新上任的人事部長給“看門的老頭兒”的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部長要求“看門的老頭兒”從他工作的角度,每周寫一篇工作報告,內容有關于人流控制的,有關于接待禮儀的,并告訴老頭兒:企業可以提供外出學習考察世界名企保衛工作的機會,經考核合格,看門這個崗位便可以被冠名“防衛工程師”。
面對新的工作要求,看門老頭兒精神大振,他沒有想到在一向被人瞧不起的看門崗位上還可以做這么多對企業有益的事。潛藏在看門老頭兒胸中巨大的工作潛能被極大地喚醒了。從此以后,看門的老頭兒刮胡子,打領帶,積極學習,勤于思考,為了便于迎接外賓,老頭兒還在大學畢業女兒的輔導下主動練起了英文的常用語。不長時間,看門老頭兒的工作效果令人刮目相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防衛工程師了。
這件事反映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看門的老頭兒”的變化證明了人的潛能是巨大的。據有關資料介紹,二十一世紀人類最遺憾的事便是大部分人到離世為止,他的工作潛能只有1%被社會所利用,人類大量的潛能因未被開發而被流失掉了。因此,作為人力資源工作者應結合日常工作,在人的潛能開發上大做文章,用創新的內容與形式給每個人的工作不斷添置各種復雜而新鮮的東西,讓每個人在干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迸發出更多的活力與創造性,讓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與利用。
在現實中,筆者因講學或做企業管理咨詢項目的過程中,接觸了那么多的企業,在與有關領導探討人力資源的工作時,許多人為本企業沒有“能人”而抱怨。其實,每個企業都不缺“能人”,只是自己企業缺乏出“能人”的機制。
響譽海內外的青島海爾,在22年的超常規穩鍵的創業中,沒有從社會上引進一個“能人”,而是在自己的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中,根據企業發展的目標用創新的精神與機制,建立了一套已成體系并被實踐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方式與方法。
以筆者為例,前幾天在北京講學時偶見一本介紹海爾的書,上面有近一半(如,《高青:癡心不改追》、《安桂珍:心中有“數”》、《鋸掉你的“椅子背”》、《沙漠。綠地。花園》、《詮釋海爾人,天涯共此時》、《夜走泥丸秦冠勝》以及砍掉“無效勞動”系列文章等等)文章是出自筆者的手中,翻閱中,筆者不勝感慨:“這真的是自己筆下寫出的文章嗎?”感嘆之余,有一個不容質疑的答案涌出筆者的心窩兒:是當年自己在設定的有競爭力的目標感召下,通過挑戰自我的精神與毅力挑燈夜戰的結晶。“現在我還能寫出那么多有文才有嚼頭的文章嗎?”筆者在問自己?今日的答案已顯得那么不自信了,因為筆者已經去挑戰另一個崗位了——講學了。
如果說筆者今日在全國的管理咨詢市場中有一席之地的話,其功勞要歸于海爾人力資源體系曾最大限度地開發過筆者的潛能。離開了海爾的培養,筆者的今天恐怕是另一道風景了。所以,有一種使命感與責任感常常驅使筆者:辛勤耕耘管理咨詢園地,讓更多企業受益自己所掌握所積累的企業管理經驗,把許多員工開發出像本開頭介紹的那位“看門的老頭兒”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