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兩則新聞頗為引人注目,一是3月23日,發生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殺醫案”,二是舒琪拍三級片的歷史再次成為熱點。可真正火爆的、吸引眼球的卻是兩則新聞衍生出來的各種消息:
3月24日中國醫師協會則以“人神共憤,慘無人道”為題發表了聲明,要求嚴懲兇手;
“殺醫案”發生后,在隨后某網站的調查中,對此竟然多達六成的民眾表示“高興”;
3月27日,央視《新聞1+1》對六成民眾這種“高興”心態進行拷問。正如主持節目的白巖松所說:我們可能也是‘兇手’!
3月27日,衛生部部長陳竺指出要嚴懲兇手、嚴厲打擊殘害醫務人員的罪行。衛生部發出通知,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履行好內部治安保衛職責,確保醫務人員人身安全得到保護;
主持人白巖松甚至在節目中說:發生這樣的悲劇,“我們傳媒人恐怕也有責任,在過去很多的事件當中,我們應該就事論事,哪兒有問題就批評什么,而不是……鼓勵一種仇恨。”輿論有時候“失當”地渲染了醫患之間的對立情緒,強化患者對醫生的“仇恨”心態。記得廣州一個副市長曾抱怨說,廣州的治安不好,都是因為媒體報道得太多,這和央視的“媒體兇手論”如出一轍。
29日,新華社記者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看守所采訪了哈醫大一院“3·23”傷害醫務人員犯罪嫌疑人李某某。李某某告訴記者:“我不應該濫殺無辜”、“我非常生氣他們不理我”、“醫生不了解我的辛苦”!
在這些消息中,我們看到了官員、媒體、醫師協會、醫生、普通公眾、嫌疑人的各種情感表達!可謂集盡矯情之詞。問題是,面對一而再、再而三這樣的消息,如深圳市“社保局錘襲事件”、天津惡意撞人危機事件、針對幼兒園孩童的兇案頻發事件、“官二代”“名二代”和“富二代” 系列事件等,我們這個社會,應該進行深刻反思和反省!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今社會,不止是醫民關系緊張,各類仇警、仇富、仇官、仇名人的情緒,都大體可歸于被長期扭曲的社會心理。但從理性的角度而言,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各種事件的當事人、關聯者或是旁觀者,一方面我們必須重視這些情緒,畢竟中國人“誰都不容易”,另一方面我們每個人不能僅僅矯情和沖動,而是必須反思,各行業各領域乃至于全社會都必須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