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宏觀經濟環境是什么,第一就是全球化。其實今天來談全球化已經不是企業的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也就是全球化就在我們眼前。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我看了,覺得有一定的道理,經濟全球化是一個大趨勢,不管怎樣,我們去否定它、忽視它都是不對的,對于全球化,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視它。著名學者張維迎教授認為,全球化使得中國經濟成為全球經濟的一部分,在全球范圍內,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企業像中國的企業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被拋向了全球競爭的舞臺,就好象還沒有參加全運會,就直接參加奧運會比賽一樣,所以我們的企業面臨著更多的危機和風險。
1.國際化的危機原因
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之所以遭遇危機和風險,有一定的原因。
外部原因:所在國地理位置、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文化差異,投資環境和市場情況。
內在原因:1.重視二手資料,輕視一手資料;
2.重視靜態分析,輕視動態分析;
3.重視單一數據,輕視比較數據;
4.重視經濟數據,輕視行為數據;
5.重視速度,輕視效益;
6.重視外部條件,輕視內部條件。
2.國際化與WTO
2001年我國加入WTO時,國內企業是一片歡呼,認為國際貿易壁壘消除,貿易自由化指日可待,我國的產品可以暢通無阻地進入許多國家和地區。但從2003年底開始,美國和歐盟就開始用特保措施對我國各種產品設限,許多企業一下子陷入了危機和風險當中。其實,加入WTO只是整體環境趨于平等,但其中的許多細節我們還是要關注,為什么最近幾年我國企業屢遭反傾銷調查、懲罰性關稅,原因在于當地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本國利益、地區保護等因素的影響。
3.全球背景下的危機與風險
中國“走出去”受到種種阻攔這種跡象表明,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明顯,這種沖突不僅表現在經濟學意義上的供應和需求方面,更為重要的是表現在政治學意義上的戰略利益沖突,中國和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關系目前已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我國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機與風險正是在這三個階段中形成的。
在第一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請進來”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中國通過把全球資本“請進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這一政策非常成功,它很快結束了中國的封閉狀態,為國民經濟發展造就了巨大動力。這種開放的政策使中國不僅和當時的蘇聯、東歐區分開來,也和很多發展中國家區分開來,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比這些國家成功。
中國“請進來”的政策和全球資本主義沒有任何沖突,因為對全球資本主義來說,中國的開放無疑為全球資本提供了全新市場,正因如此,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中國的“請進來”的政策抱積極正面態度??梢哉f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階段,那時候我國企業還談不上國際化,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機與風險還很少。
在第二階段,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和世界體系“接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中國改革各種機制來適應世界體系,另一方面是中國加入諸如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在不長的時間里,中國加入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和區域經濟組織。
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歡迎中國的“接軌”政策,因為中國是否能順利和世界經濟體系“接軌”會影響到這個體系的正常運作,同時,“接軌”政策也符合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戰略意圖,在后冷戰時代,西方的一個主要對華戰略就是通過把中國納入現存的世界體系來制約中國。當然對中國來說,“接軌”也是最理性的融入世界體系的戰略??梢哉f這是一個相互融合的階段,那時候我國企業逐步走向世界,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機與風險逐漸開始出現。
在第三階段,隨著21世紀的來臨,我國和全球資本主義之間的沖突越來越明顯了,因為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從一個資本短缺的國家轉變成一個資本過剩的國家,“走出去”成為許多企業尋求更大發展的途徑,當然也是企業全球化的需要。在全球資本運作的過程中,我國企業與國際資本不可避免地出現了短兵相接,這觸動了那些一直主導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國家的政治和戰略神經,于是沖突越來越明顯了,我國企業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機與風險也漸漸增多起來。
近年來,中國已經走出亞洲,走向非洲、拉美、中東,甚至是全球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的美國和歐洲,這對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來說,中國無論是通過何種方式崛起,無疑是種挑戰威脅,所以美歐一些西方國家近年來不斷把企業之間的資本運作問題政治化,想通過政治手段,阻礙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阻礙中國資本影響世界,阻礙我國的全球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