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有一個好領導,他一心為群眾,他在按市場經濟的原則對外經營著人民公社,但對內,一切仍然是人民公社的集體管理! 既然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誰比誰好多少?在表面對你好的背后,誰知道背后是什么?所以,當我們衡量自己的選擇的時候,就不應當以自己的領導為標準,確認他做的如何。因為如果我們的判斷依賴上級,那么我們實際上就是一個依賴于上級的人,哪有什么標準? 做一個商人最基本的標準是什么?市場經濟最根本的標準,就是公平競爭,平等交換,那是市場經濟規律的體現。任何一個成人,只要你進入公司就要記住一點,企業中存在各種問題,無論是老板不懂管理,還是同事不配合,無論是產品質量有問題,還是市場不景氣,都不是你不提供結果,不創造價值的理由。你提供價值,只與市場經濟中的平等交換有關,你拿了一份工資,你就要提供相應的結果,這與任何一個人包括領導者的無能無關,只與一件事有關,那就是你拿了工資,就要提供相應的結果或價值,平等交換,天經地義!
這就象一個優秀的職業球員,無論踢球報酬多少,也無論教練同事有什么問題,都不是你不好好踢球的理由,你認真踢球只與一個原則有關,那就是你是職業球員,只因為觀眾只有一個要求:請給我結果!
我想,這就是職業化,職業化的本源,職業化所遵循的是市場經濟價值平等交換原則――我們努力工作只與結果交換的市場經濟原則有關,與任何人無關。
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們提供結果,提供價值,很大程度是與領導有關的呀,他做得不好,會影響我們提供價值呀?是呀,就象裁判不好,當然會影響踢球,但什么是職業化?所謂職業就是哪怕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盡力踢好球,領導再差,我也要盡力追求結果。我們并不是裁判或領導手里的機器,我們是有著主動追求能力的人!
堅決服從某個人是奴性,可堅決服從規則卻是一種美德
大家都知道,在基督教中,人生而有罪,所以要相信制度而不要相信人!而制度的背后又是什么?并不是所有制度都是合理的,合理的制度是那些符合規律的“約定”。
所以,我覺得堅決服從某個人是奴性,可堅決服從規則卻是一種美德。在規則之下,在邊界之內,才有所謂的自由!為什么市場經濟首先在西方建立,而不是在我們這樣的文明古國建立?原因就在于西方的基督教傳統對制定規則與服務規則的強調。
當基督教說人是不可以被相信的,只有“約定”――制度才是可信的,這個約定并不是隨便制定的約定,而是人與上帝之約――只有神,才能提供值得依賴的符合規律之約!“上帝之約”要說的,不要相信與“人間英雄”的約定,無論這個人多么偉大,而要相信超越人間英雄的“神性”原則與規律。由此,西方社會就獲得了一個支點,一個與市場經濟組織相一致的個人主義――既有個人選擇的尊嚴,又有遵守“約定”的組織人格,這就是現代市場經濟精神的起源!
由此我們發現,市場經濟的財富積累與競爭并不是倫理道德層面的對或錯,也并不需要依靠人與人之間的好惡作主。市場經濟的財富積累與競爭是“神性”層面的對或錯,要以原則或規律作主。亞當斯密關于個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會通過一個競爭本身的結構因素使社會利益最大化,事實上只不過是從經濟學上證明了神性的存在――這個“競爭本身的結構因素”,就是自由競爭,公平交換,就是不依賴于任何人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