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那么多簡歷,怎么不給我們這些應屆生一些機會呢?”3日,在山西太原一廣場舉行的大型招聘會上,即將在2013年夏天畢業的山西金融職業學院的張小英與3名舍友蹲坐在山西一招聘大會外圍的欄桿上,撅嘴抱怨著。
供職于山西某民營企業的人事主管薛艷霞身著職業裝、踩著近10公分的高跟鞋,穿梭在同一招聘會的人群中,向年輕的求職者散發著招聘簡章。“后勤、行政、銷售……缺人的崗位很多,但很少有對上眼,怕是很難完成這次納新任務。”
記者走訪到場企業發現,與往年相比,今年進行招聘的用人單位大多提高了自己的薪酬待遇,一些制造企業招聘的技術工人工資漲幅更是高達50%,普通文職崗位的底薪都超過兩千元。但據招聘會主辦方太原青年創業中心負責人介紹,近140家企業提供了近兩萬余崗位,僅有5100人現場達成就業意向。
又到了高校學生畢業季節,今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699萬,史上之最。一邊是“初出茅廬”的應聘者,一邊是求賢若渴的用人單位,山西再次遭遇企業招工與應屆畢業生就業“雙難”情境已成定局。不僅在山西,“雙難”結構性矛盾還困擾著湖南、廣西、山東等多個地區,甚至有全國性蔓延的趨勢,常被媒體見諸報端。
記者在當日招聘會現場了解到,企業難募應屆大學生多因其“缺乏工作經驗”、“技術能力難以達標”等;而多數大學生難覓崗位的主因多為“薪酬沒有預期高”、“專業不對口”、“拒絕苦力活”等原因。
對此,山西省人力資源專家張曉彤表示,“雙難”背后顯示出的是招聘企業用人觀及求職者擇業觀不相匹配的現狀。隨著各地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員工的專業技術、文化素質等要求相應提高。一些高校專業設置和調整滯后,職業技術培訓難以有效開展,導致企業需求和勞動者之間難以匹配。
此外,年輕求職者求職者的擇業觀也面臨挑戰。張曉彤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簡單的服務或操作類職業。大學畢業生則面臨重學歷輕技能、重理論輕實踐等與企業及社會就業需求不對口的結構性過剩問題。
山西省人社廳廳長張健在此前的一次會議上指出,山西“就業難”和勞動力市場“招工難”現象并存,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高校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高、創業愿望不強,政策性安置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
實際上,山西已為此多方努力。除了每年不斷增加的各類例行招聘會,2013年3月1,《山西省就業促進條例》實施,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外,還加大職業人才培養力度,2013年,將重點培訓急需緊缺行業技師、高級技師6000人,其中,政府補貼的技師、高級技師名額為4000人。
“這只是宏觀方面,更重要的還是具體到企業和求職大學生個體轉變觀念。”張曉彤說,大學生要放低身段,準確定位自己。企業調低挑剔眼光,給應屆求職者以發展和提升平臺,擔當社會責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