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可持續發展概念: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醞釀提出的農業發展新方向,目前國際社會較為普遍認可的含義是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在于通過選擇適宜的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資源、環境、人口與社會經濟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其落腳點在于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同增長。
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1.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方式
2.實施嚴格生態保護措施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4.積極推動科技創新轉化
5.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6.切實推進節能減排
7.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積極推廣設施農業,加快現代農機裝備建設,使現代農機裝備覆蓋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區域。進一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以水利工程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抗災減災能力,努力擴大高產穩產田面積。加快推進中小型灌區建設,改善和擴大優質水田面積;加快推進旱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審慎開發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大力發展噴灌、滴灌和微灌方式,有效增強旱作農業,特別是西部旱作農業抗旱能力。加強過境江河堤防續建加固和帶病運行水庫加固消險建設。抓好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大力發展具有廣闊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研究開發高效、低成本、大規模農林生物質的培育、收集與轉化關鍵技術,建設秸稈和林木質電站,擴大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生產能力。推廣農業垃圾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沼氣能,形成特色的能源結構。大力發展低碳種業,以低碳種業作支撐,加快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友好型品種研發。大力發展新肥料產業和生物農藥產業,充分利用農業廢棄物生產高端有機肥,重點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創制關鍵技術,為農業突破產量瓶頸提供技術支持。大力發展個性化營養食品加工業。加快培育一批技術和標準領先、應用和市場廣闊的創新集群、龍頭企業、品牌產品。完善糧食倉儲設施,加強信息化管理,優化糧食倉儲設施布局,推進儲糧多元化。
1.生態農業
所謂生態農業,就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果和農業自身的生態平衡系統,充分運用區域資源優勢,遵循整體協調發展、循環再生理念,運用現代管理手段,合理調控農林牧副漁的生產,從而實現優質高效、優產高產的持續發展,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
2.三色農業
“三色農業”是指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最早由我國學者包建中先生于1986年提出,也是錢學森先生力推的農業發展模式。所謂綠色農業,是指傳統綠色植物種植業及賴其生存的畜牧養殖業,其以土、水、光、氣為基礎;藍色農業指水域農業,實現由陸地生物資源轉向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其以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為主;白色農業是指以“微生物學”為科學基礎,以“生物工程”為技術主體的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發酵工程”和“酶工程”。
3.精確農業
美國農業學者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精確農業”的概念并且發達國家予以具體實施。所謂精確農業,是指與傳統的以大量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產出較低的農業生產模式相對的,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變率處理設備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現代高新技術,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長的環境因素實際存在的空間及時間差異性信息,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按需實施定位調控的“處方農業”。
4.集約型可持續農業
我國學者劉思華提出了集約型可持續農業的觀點。該觀點主要結合我國國情,適用于人多地少、資源匱乏的發展中國家。其基本內容包括:持續提高土地生產率、農產品自給率和商品率;持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和勞動生產率;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提升農業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優化農業生產的管理體系;構建順暢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優化農業政策
二、農業發展階段
原始農業
傳統農業
現代農業
可持續農業
綠科秀-傳化農業歷程
§綠科秀是以農業體驗為特色,集親子互動、團隊拓展、田園餐飲、創意婚禮、生態旅游和商務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綠科秀是G20官方指定參觀采訪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青少年校外素質教育示范基地,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課堂活動基地。
§綠科秀整合了農業生物技術、智慧農業技術、節能環保技術、農業創意設計,以及富有特色的水果、蔬菜、花卉、香草、功能性植物,甚至各類農業主題的跨界產品,設有各類體驗、餐飲、會議、拓展培訓設施,滿足不同游客個性化需求。
§立足體驗經濟、“互聯網+”和創客精神的新型農業技術、農業產品體驗中心和推廣平臺,也是一個服務于青少年、市民、企業的農業科學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