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感態度都是直接的,你給他貼上什么標簽,他就會做出與標簽一樣的事情來。比如,你說他是個乖孩子,他就是個乖孩子,他就會表現出乖的舉動來;你說他是個不聽話的孩子,他就會打人、罵人,做出一些讓人生氣的事情來。父母應該及時給孩子貼上正面標簽,哪怕是一個讓人傷透腦筋的孩子,也不要放棄,找準一個閃光點,把這個亮點放大,貼切在他身上,他就會向著你期望的目標一步一步靠近。
認識“標簽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簽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于貼上標簽后引起的,故稱為“標簽效應”。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簽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簽”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簽”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簽”所喻示的方向發展。在心理學上,對這種效應的顯然性作了科學的實驗研究。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實驗:他要求人們為慈善事業作出捐獻,然后根據他們是否有捐獻,標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另一些被試者則沒有用標簽法。后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獻時,標簽就有了使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錢并被標簽為“慈善的”人,比那些沒有標簽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簽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簽的貢獻更少。但是,如果貼的標簽不是正面的、積極的,那么被貼標簽的人就可能朝與所貼標簽內容相反的方向行動。心理學家斯弟爾在1976年對此作了一項研究。他給人們打電話,說他們參加了(或沒有參加)某個團體,或者講一些對那個團體不太體面的話。然后要求這些人幫助那個團體建立一個飲食合作社。結果表明,消極的標簽比積極的標簽起了更大的效應,其原因大概是他們認為這種標簽是太不公正的。因此,他們想主持公道,并樂于幫助這個團體。從上述的一個事實和兩項研究中可見,標簽效應是很顯然的,它影響著人們的印象管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以此為戒,不可輕易地對孩子作出評定,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否則會影響師生的交往和印象的管理。小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于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于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里的犯人上前線戰斗。這些人紀律散漫,不聽指揮,于是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并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心理學專家和他們談話后,要求他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當然,他們很高興。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要他們照抄一遍就行了。信的內容大體是告訴他們的親人,他們在前線如何勇敢,如何聽指揮和創立了多少的戰功。這樣堅持了半年后,奇跡發生了:這些士兵竟一個個變了樣,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真的像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別給孩子亂貼標簽一個人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簽。當被貼上標簽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簽內容相一致。有的父母對孩子要求過高,當孩子無法達到時,父母就很失望,認為孩子“腦子笨”,經常批評他“大笨蛋”、“不是讀書的料”,這等于在無形之中給孩子貼上了“我不行”的標簽。這種不良的標簽會使孩子產生“我確實不行”的感受,并且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進而對自己失去信心,就會不自覺地放棄追求成功的努力。長此以往,壞標簽的預言便會成真。曾有人以“你長大想當什么?為什么?”為題,對小學五年級學生進行一個問卷調查。有些學生是這樣回答的:“我學習成績不好,老師說我是笨蛋,我也不知道長大能當什么。”從中可以看出大人給孩子的負面標簽,給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危害!孩子的很多行為,例如頑皮、好動甚至做出“出格”的舉動,這些表現多為孩子天性使然,無所謂好、壞,即使有一些不良行為,往往也是一種無意識行為或對成人的簡單模仿。所以,切忌動不動就對孩子的行為貼上“好”、“壞”的“標簽”,人為地劃分“好孩子”、“壞孩子”,那樣,很容易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趨同于劃定的類別,限制了他們的心理自然地成長。也許有的家長會說,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簽,只是“激將法”,是想他變得好一點而已。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激將法對成人或許有用,但對孩子卻很難奏效。因為,孩子年齡尚小,其獨立性有限,對家長的說法易于認同,也很難產生“你說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給你看”的想法。家長不可輕易對孩子下結論,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簽。因為這樣輕則會毒化,嚴重的還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極方面發展。例如,日常生活中,有的孩子起床后不疊被子,家長往往不耐煩地說:“你真是條大懶蟲。”有的孩子接受知識慢,老師有時也會忍不住批評說:“你怎么這么笨。”這些看似隨意的一句話,實際上對孩子自尊、自信的傷害往往很深。而且,在社交活動中往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簽,他就會把自己歸到表現不好的學生那一類,經常和那些孩子待在一起,這又會加重孩子的不良傾向。所以父母對有缺點、壞習慣、壞行為的孩子,千萬不能動輒貼上壞的標簽。相反,要從各方面去觀察,用放大鏡盡力找出孩子的閃光點,時刻看到他們的進步,用好標簽去鼓勵他們發揚優點。那么,“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變成“聰明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