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故事
安徒生小時候是在丹麥一個叫奧塞登的小鎮上度過的,他家境貧困,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祖母有時還要去討飯來補貼生活。他們的周圍住著很多地主和貴族,因為富有,這些人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們討厭窮人,不允許自己家的孩子與安徒生一塊兒玩耍。安徒生的童年孤獨而寂寞。父親擔心這樣的環境會對安徒生的成長不利,但是他從來沒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自己的這種焦慮,反而輕松地跟安徒生說:“孩子,爸爸來陪你玩吧!”父親陪兒子做各種游戲,閑暇時還講《一千零一夜》等古代*故事給他聽。雖然童年沒有玩伴,但有了父親的陪伴,安徒生的內心世界也充滿了陽光和快樂。重視周圍環境對孩子的影響除了受到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外,孩子的成長還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父母要留意孩子身邊是什么人。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講述了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正是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良好的周圍環境。起初,孟子家住在一片墓地旁,常常看到埋死人,于是就學著做埋死人的游戲;搬到集市旁邊后,孟子每天看到的是小商小販的經商活動,于是又學做買賣的游戲;最后搬到一個學宮旁邊,孟子每天看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學生,于是也學著做一些文明的游戲。有人專門做過這樣的一個實驗研究,他把一對雙胞胎的女孩子,從小分開,一個留在大城市的家庭里,一個被送往邊遠的森林里隨親戚生活。兩個孩子的遺傳素質大體相同,由于生活的環境不同,這兩個孩子個性發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歡讀書,智力發展較好較快,也比較文靜;而在森林附近的親戚家長大的孩子,則不想讀書,身體很好,會爬樹,也很靈巧,性格很開朗。這都是環境影響的結果。為了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周圍環境,父母要注意以下幾方面:⑴選擇一個好的社區環境不同的社會區域,其社會成員的成分不同,所從事的職業不同,生活習慣、社會風氣也就不同。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當地的社會生活習慣、社會風氣,總是要滲透到家庭生活中去的,從而影響家庭生活方式、生活習慣,進一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孩子的自制力不強,模仿力卻很強,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家長要盡量選擇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以發揮環境對孩子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作用。如果家庭搬遷,往往會對孩子心理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父母在搬遷前要告知遷居的好處,幫助孩子妥善告別伙伴朋友和熟悉的環境,遷居后指導孩子適應新的環境,注意幫助孩子克服焦慮的情緒。⑵和睦鄰里關系如果與鄰居“老死不相往來”,這會給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家庭雖在鬧市,孩子卻仿佛居于“孤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甚至有些家長因為一點小事情就與鄰居成為冤家對頭,或因為自身缺乏修養,如亂倒污水垃圾,裝修房間隨意破墻鉆洞,造成鄰里關系不睦,這樣會加劇孩子的孤獨,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學家告訴我們:鄰里關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特殊意義,增加與鄰里的友好交往,是治療獨生子女“孤獨癥”的一劑良方。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一個家庭如果和鄰里相處融洽,兩家的孩子在一起玩,經常來往,對孩子的個性成長是很有利的。⑶留意孩子在學校交往的朋友一般來說,孩子交友是他自己的事,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如果孩子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同學交上朋友,很有可能會學壞。因此,父母不能忽視孩子所交往的朋友對孩子的影響,一旦發現孩子交友不慎,一定要及時糾正。父母要讓孩子自己產生警戒,遠離“損友”,如果情況很嚴重,父母可以和老師溝通,想辦法解決。家教故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近代也有一位為教子而多次遷居的母親,她就是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傅雷先生的母親。傅雷生于上海市南匯縣周浦鎮漁潭鄉。4歲時父親病故。傅雷的母親是一位普通的鄉下女人,出嫁前一直在家做農活。出嫁后依然住在很閉塞的山村里,整天圍著灶臺轉。傅雷的父親去世后,養育傅雷的任務全落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身上。村里人都很可憐這苦命的女人,認為她只有改嫁才能把兒子拉扯大,而后再給兒子娶一房親事,使他能像村里大多數小伙子那樣過一輩子,自己能靠兒子養老送終,也就不錯了。可傅雷的母親不是這樣想的,她一直不肯再嫁人,下決心要把孩子培養成才。等傅雷到了識字的年齡,母親為了讓他有好的學習環境,便帶著他從小山村搬到小鎮上,還請了一位先生教他。傅雷聰明好學,長進很快,表現出一定的天分。母親十分高興,她覺得兒子應該到正規學校接受教育。于是她又帶著兒子歷經磨難搬到繁華的大上海,省吃儉用,供兒子在一所條件不錯的中學讀書。到19歲時,傅雷有了自己的抱負,想去法國留學。母親雖然舍不得讓傅雷離開自己,但為了讓兒子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又想方設法四處籌錢支持兒子遠渡重洋。多少年后,人們在談論傅雷時,都認為他的成功與其母親為其遷居是分不開的。人們普遍認為,傅雷母親的眼光和遠見,對傅雷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