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的潮汕地區,食品、紡織、陶瓷等傳統行業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型的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創建的,規模在五千萬到一個億。這些企業靠老板早期的艱苦創業在當地有了一定的根基。單從產品上來講也銷售到全國各地,但是銷量低、利潤薄、品牌弱,企業處于野蠻生長狀態,從而不能認定為已經進行品牌化運營了,特別是在市場國際化、品牌專業化的今天,這些企業或多或少都遇到了發展的瓶頸。
一、企業的發展戰略不清晰
因為當年創業的初衷就源于潮汕人的“餓死不打工”的思想觀念,源于掙錢養家的現實逼迫。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在不知不覺中長大,面對企業發展后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許多老板產生了迷茫,為解除內心的焦慮,便開始所謂的“學習”——到處聽成功學的課、聽財富之道的課。盲目崇拜一些所謂的“大師”,而沒有能力或者根本不愿意對本行業進行系統研究,徹底弄清本企業的優勢和劣勢,制定切實可行的企業發展戰略。而是將企業的發展思維停留在“點子”時代,希望不付出代價、不要投入,找到仙人指路的大師,然后順利的進入世界五百強。其中也不乏素質相對高一些的老板去參加企業管理類課程的學習,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功底差,學習不夠刻苦,沒有能吸收消化和運用所學知識,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只能擱淺。
二、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生產
這些企業以前大多是作坊起家,賺了錢之后,圈了一塊地,蓋了一棟樓(或在工業區租了一棟樓)有個幾百號員工。整天帶領員工沒白天沒黑夜的干活,產能和收益也是靠天收,旺季的時候加班加點,淡季的時候干半天休半天,大有農耕社會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意味,缺少了現代工業企業應有的的管理特征和企業文化氛圍。
三、用貿易的手法在做市場營銷From EMKT.com.cn
產品的銷售,一方面靠海外貿易,一方面是靠國內批發大市場,在海外市場不好做之后又轉成以國內銷售為主,企業缺少專業的營銷團隊,用貿易的手法在做銷售,老板就是大業務員、大產品經理,連接整個營銷體系的就是靠老板的為人和產品力。企業的重要合作伙伴———經銷商,是些做慣了批發、同時代理許多品牌的批發商,這些經銷商大多存在著三老“老人”、“老觀念"“老手法”,十來前面對著這樣一批座商,企業當時的規模也比較小還處在求生存的階段、沒有話語權,自己的品牌被這些批發市場的老板圈養。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市場競爭的加劇,如此的渠道模式,嚴重的限制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尤為突出的是企業由于沒有進行品牌化運作,產品處于自然銷售狀態,利潤微薄,許多老板為此一愁莫展。
三、家族型企業家族化管理
這些企業大多是靠家族人員的共同努力而發展起來的,無論是管理模式和辦公場地的布置都透露出家族化的傾向,由于關鍵崗位由家族人員把持,外來的人才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或者根本無法引進合格的人才,更沒有象海外潮汕企業或國內知名民營企業一樣能夠正確的對待家族化的問題。這些家族企業中普遍存在:企業組織結構不健全,崗位職能不明晰,老板事無巨細,角色嚴重錯位。
四、人才缺乏
企業發展人才是重中之重,首先潮汕地區地處粵東,而這些小企業又大多集中在一些鄉鎮的工業區,由于企業的區位劣勢,限制了一些高端管理人才的加盟,更重要的是,企業主沒有先進的人才戰略的理念,企業也沒有一套留人、用人的管理制度。還有更為嚴重的是有少數精明的潮汕老板往往對外地人才不信任,帶著有色眼鏡審視外地人才,即使有人才加盟往往生命周期也是只有一年半載,還有一些老板,由于他們對企業應該有的管理模塊不清楚,認為招聘來的人才作用不大,殊不知正是由于管理模塊的缺失和管理體系的不健全才使得新加盟的人才在短期內很難施展才華,這種狀態也限制了企業品牌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