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天
準備:
白紙A4兩張,鉛筆,橡皮,水筆,白紙,課程指導大綱(提前打印),60厘米長的繩子(兩人用一個)。
上課需要:投影,音響,話筒
第一部分:識別——認識你自己
卓越的心理健康管理,從認識自我開始
1 熱身活動:心理繪畫投射測評
正面:雨中人
反面:人橋兔子氣球
2 認識你自己-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迄今沒有絕對的標準,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表述。(標準建設與自我發現)
(1)美國心理學者奧爾波特(G.Allport)認為心理健康者應具備以下7個方面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準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現實、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2)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了正常心理的十條標準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切合實際。
4.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3 如何看待:我有心理問題?
當我有些困擾始終無法解決時,
當我感覺到時常孤單無助時,
當我感覺到莫名焦慮焦躁,而且很頻繁時,
當我感到持續低落,且抑郁時,
當我感到無法分離,不能承受分離時,
當我噩夢不斷,恐懼不斷時,
當我感覺不到快樂,過的不幸福時,
當我無法處理好我的職場關系時,
當我無法處理好我的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時,
當我感到痛苦,且走不出來時,
當我也許,只是想找個人,說說話時......
當任何時候,只要你有需求,有需要,都可以通過卓越的心理健康管理方式,或者心理咨詢方式,來更好的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更喜歡自己!
第二部分:探索——關系就是一切 (關系里的沖突,靠近,包容)
卓越心理健康管理,從塑造良好關系開始
1 體驗活動:拇指摔跤
個人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通過共同的游戲,來處理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同事關系等,會起到比較好的效果。我們在游戲里往往容易達到共同的奮斗目標,同頻共振。
2 體驗活動:控制與被控制
個人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
關系里極強的控制,會讓對方感覺到不舒服,關系里盡量多的引導會讓對方更舒服,引導意味著成長,控制意味著反抗;
3 人際沖突:——三角關系
請根據導師要求,在下面畫兩個三角形
發現:原生家庭和現在的再生家庭,有哪些相似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
三角關系的分析理論;
從三角關系里,能夠看到現在的人際關系及職場關系;
如何在職場關系里獲得更多自由;
從過去如何看現在?從現在如何看未來?
企業——個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如何在企業中獲得更多的幸福感。
第三部分:結局——卓越心理健康管理 心靈重構法(4小時)
卓越心理健康管理,從心靈重構法開始!
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習慣——行為——感受與情緒——認知與想法——思維模式——原本自我——未來的我
一 過去的我 集體意向對話活動
記錄:對我影響最大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
現在的困擾,現在的感受,也許源自于很小的時候留下的。
每當我感覺到痛苦或者不舒服時候,我想去看到那感受,那感受背后的聯想,
它會讓我想起哪些往事?
它會帶我去哪里?
它會讓我看到什么?
體悟過去,才能更好的活在當下!
二 現在的你 生命線活動
體驗活動:生命線活動(空白紙條一份)
————————————————————————————————
總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重復的行為——習慣塑造
1 體驗活動:調息法及對立統一行為模式(以點帶面,先重復一個行為)
2 基本了解:如何通過行為方式去塑造良好的習慣
系統脫敏法
系統脫敏療法這是一種利用對抗性條件反射原理,循序漸進地消除異常行為的一種方法。通過漸進性暴露于恐懼刺激的方式,使已經建立起的條件反射消失,以治療心理障礙或行為障礙稱為系統脫敏療法。這一療法是1958年由南非心理精神病學家沃爾夫綜合前人經驗發展起來的。他認為相反的行為或情緒能相互抑制而不能同時存在。系統脫敏法主要用于治療焦慮癥和恐懼癥。精神病學家沃帕提出了以下的治療程序:
(1)了解引起焦慮和恐懼的具體刺激情景。
(2)將各種焦慮和恐懼的反應癥狀由弱到強排成“焦慮等級”。
(3)幫助患者學習一種與焦慮和恐懼反應相對立的松弛反應。
(4)把松弛反應逐步地、有系統地伴隨著由弱到強的焦慮刺激,使兩種互不相容的反應發生對抗,從而抑制焦慮反應。
行為治療厭惡療法
厭惡療法是在經典條件反射原理基礎上提出來的,也就是對其行為反應給予負性強化使之逐漸減弱,直至消除其不良行為。也可以認為厭惡療法是用懲罰性強烈刺激,去消除已經建立的不良的條件反射的方法。厭惡療法采用一套技術,這些技術中包括工具或武器,以引起患者生理、心理痛苦或厭惡的刺激,如電擊、致吐藥物、難聞的氣味等。其方法是當出現不良反應時,立即給予這些厭惡性刺激,直到癥狀消失。因此說厭惡療法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用做厭惡性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痛苦及厭惡刺激即懲罰)的直接運用。由于作為負性刺激的物品或方法的不同,因而可將厭惡療法分為如下幾種:
(1)化學性厭惡療法。應用化學藥物,如能引起惡心、嘔吐的藥物阿樸嗎啡、戒酒硫等或有強烈惡臭的氨水等。
(2)電擊厭惡療法。以一定強度的感應電作為疼痛刺激,或以輕度電休克作為負性刺激。
(3)橡皮圈厭惡療法。拉彈預先套在手腕上的橡皮圈,并引起疼痛作為負性刺激。
(4)羞恥厭惡療法。即命令患者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表現變態性行為,從而使患者自己感到羞恥,用此作為負性刺激促使患者改正變態行為。化學性和電擊厭惡療法,都較痛苦,故施用幾次后,應該訓練患者自己應用想象厭惡法”,一旦遇到煙、酒或性興奮對象時,立刻想象到痛苦的懲罰感受,從而產生厭惡反應。想象厭惡法也可一開始即應用于某些性變態者,如異裝癖、露陰癖等,即使患者想象自己在做異常性行為時被人發現,當場抓獲,受到嚴厲處罰等,從而用想象中的負性刺激來克制異常性行為。這種方法有人也稱之為“隱閉性敏感法”。
厭惡療法操作簡便,適應性廣,主要用于強迫癥和種種行為障礙的患者,如日常生活中想戒煙、戒酒、控制飲食等也可采用此方法。但因為厭惡療法實施時會給患者帶來極不愉快的體驗,因此,一般要征得患者的同意后才使用此法。
行為治療滿灌療法
滿灌療法與系統脫敏療法相反,不需要叫病人經過任何放松訓練,一開始就讓病人進入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是采用想象的方式,醫生鼓勵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治療醫生在旁反復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害怕的情景中的細節,或放映現代影視畫面最使病人恐懼的鏡頭,以加深病人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病人做出閉眼、堵耳朵、哭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于過分緊張害怕,甚至出現昏厥的征兆,仍要鼓勵病人繼續想象或聆聽治療醫生的描述。同時要告訴病人,這里備有一切急救設備和手段,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因此病人可以大膽想象,病人在反復的恐懼刺激下,可能因焦慮和緊張而出現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等植物神經系統反應。但病人最擔心的可怕的災難并沒有發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地減退了。
實行滿灌療法需要慎重,應該視患者的病癥程度、心理狀態而定。雖然滿灌療法比系統脫敏法所花費的時間要少得多,但是一旦刺激程度超出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極易引發精神分裂癥。
行為治療行為塑造法
行為塑造療法行為塑造是要形成和建立一個新的行為習慣。在確定這個大目標后,把其分成幾個小目標,制定治療計劃,然后由低向高逐步實現,達到一步立即給予獎勵強化,直到最后實現最高目標。即“大目標,小步子”,用不斷強化的原則來建立新的行為習慣。行為塑造療法適應證有:精神病人的行為學習、啞童說話、殘疾人的肢體功能訓練、低能兒教育、大小便失禁控制訓練等。對于正常人來說,行為塑造也是學習建立新行為習慣和完成事業目標的有效方法。
行為治療代幣療法
代幣療法是指出現適當的行為時,即給予正性強化物以強化該反應,從而建立個體新的適當行為,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治療方法。該療法適用于消除心理異常和習得性不良行為從個體需要的反應中選擇正性強化物,強化物的出現增加了個體以后在同樣情景下重復該行為的幾率,這表示強化物對個體的反應產生了加強作用。這種作用即稱為“強化作用”,因強化作用是由個體反應后產生的效果所決定的,故又稱為“后效強化”,它是行為主義治療學派的重要概念。在人和動物的行為中有很多行為是受后效強化所支配的,比如人為什么會賭博呢?因為賭才有贏錢的機會,“贏”是“賭”的后效,強化了賭的行為。心理異常者難以聽進勸告,但仍有心理和生理的需求,治療者針對他們的需求,讓其積蓄象征性代幣,將它作為獲取需求滿足的條件,從而糾正不良行為,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
行為治療漸進式放松
漸進式放松包括全身肌肉的全部放松,甚至呼吸,直到身體緊張全部釋放為止。這被行為治療師作為放松練習,用于消除焦慮和壓力,或為系統脫敏做準備。漸進式放松的方法是先緊張,后根據全身肌肉群逐個放松。治療師可以建議來訪者使用事先錄好的放松練習錄像帶在家練習。
四 透過行為,看見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內心深處的感受——心就是世界
你的每一個行為,背后都有你深刻的感受!
OH卡牌及投射活動
記錄你的第一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
你眼中的人,是你內心的投射
你說出的觀點,是你內心的投射
你爆發的情緒,是你內心的投射
別人投射給你的:你是個膽小鬼
投射性認同:我是個膽小鬼
保持中立:我膽小不膽小,我自己知道。你是投射你的問題和情緒在我身上。
看清本質,看清自己內心的現狀,和客觀的現狀是有區別的,才能更好的增加自己內心美好的體驗和感受。
目標:讓內心深處美好的感受體驗越來越多。
五 認知與想法——所有的痛苦,源自你的觀念系統,改變觀念,痛苦便不治而愈。
改變能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
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絕對化的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愿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將“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別人必須對我好”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所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愿來改變。因此,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適應,從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過分概括的評價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體現于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后,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致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別人,產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糟糕至極的結果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所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么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困擾事件A想法認知B結果C1 2 1 2 1 2 1 2 1 代表現在想法和現在不理想的結果
2代表替代的想法和可能好的結果
總結:發現自己不大合理的想法認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我們可以通過每天的心靈日志,來盡量多的發現自我!
六 思維模式改變人生
1提起放下思維模式
2對立統一與積極關注思維模式
3微擾動思維
4整體思維
5辯證因果思維
七 你本完好——不一樣的生命 精彩過一生
體驗活動:小嬰兒的投射與改寫 回應與共情
八 未來自我
看向遠方,寫下你對未來自我的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總結:
卓越的心理健康管理,
在于對于過去的體悟,感悟,開悟;
在于對現在行為習慣的重構;
在于打開自我防御,看見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在于學習提升,建構積極樂觀的觀念系統;
在于,用更合理的思維模式,去替代不合理的思維方式;
在于,多和良師益友交流,看到原本的自我,更喜歡自己;
在于,從過去構建現在,從現在構建未來;
讓自己能夠,精彩過一生!
林如群老師贈與你:
我不關注你現在獲得的成就,做的怎么樣,
我只關注,你是否幸福與快樂,你的感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