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來,隨著國內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互聯網行業以及與之配套的行業也同步發展強勁,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站在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的交叉路口,中小微企業到底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制定未來三年的規劃?
縱觀中國的商業發展史,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0的商業,以產品為中心的傳統商業形態。
無論是做服裝、做鞋子、做包包,還是做化妝品等等,初期階段,所有的生意剛開始都是靠產品來賺錢的。因為你有產品道具,所以你才能做生意。
以產品為中心的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那么如何才能夠追求利潤最大化?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收入如何提高?
第二件事情,成本如何降低?
要做到一款產品利潤最大化,需要一邊提高收入靠營銷,一邊降低成本靠管理,收入減成本賺差價等于利潤。
所以你創辦公司,你做生意,你創業當老板目的很明確,一開始就奔著賺錢去的,你認為的賺錢就是利潤,賺取利潤的路徑就是收入減成本,這代表著這么多年發展下來的主流賺錢邏輯。我們把這種公司定性為傳統公司、傳統老板、傳統生意、傳統行業。
2.0的商業,以用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商業形態。
互聯網行業的賺錢邏輯是以用戶為中心。在所有互聯網公司的邏輯里,能讓他賺錢的并不是產品本身,而是龐大的用戶數。所以百度用搜索與人發生關系,但是我們用百度不收錢;騰訊用微信社交溝通與人發生關系,但是我們用微信依然不收錢;阿里巴巴用淘寶與人發生關系,照樣不收錢;今日頭條讓你看新聞,與你發生關系也不收錢,抖音讓你有空就可以玩耍,照樣不收錢,滴滴讓你一點開就能叫到車,也照樣不收錢。
因為在他們眼里,互聯網公司開發出來的,微信是產品,百度搜索是產品,淘寶網站是產品,滴滴打車軟件是產品,通通不要錢。在他們的認知當中能夠賺錢的是用戶,并不是產品本身,所以當擁有了龐大的用戶數之后,就可以把這些用戶導流,去看廣告,去導流游戲,導流賣貨,這才是互聯網公司真正盈利的核心。
所以這些互聯網公司,以用戶為中心,首先追求的是公司越來越值錢,也就是如何讓公司聚集龐大的用戶,未來能夠賺很多錢,然后公司就會越來越值錢。
互聯網公司采用的方法既不是營銷提高收入,也不是管理降低成本,而是燒錢補貼用戶,然后獲得強大的用戶粘性和龐大的用戶數,沒錢怎么辦?融資。所以一邊融資一邊燒錢,這就是互聯網的邏輯。這是截然不同的一種邏輯,這種類型的公司它活在未來,我們稱之為叫做值錢公司。
在今天當大家都發現傳統行業不好做的時候,試問互聯網領域又能好到哪里去?
所以今天你就會驚訝地發現,阿里巴巴開始做盒馬鮮生了,收購大潤發了,參股蘇寧了,參股三江購物了,收購銀泰百貨了,就是全線沖到線下去。為什么?傳統是不好做,但互聯網也不好做。
那么在今天傳統商業和互聯網商業都遇到瓶頸的時候,到底應該怎么辦?
在傳統和互聯網之間,我們硬生生切出來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業態,我們把這種稱之為叫新型公司。
什么叫新型公司?新型公司認為能讓我賺錢的是渠道,首先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渠道,在建立渠道的過程中,不以追求利潤為目的,也不以追求公司值錢為目的,而是先追求以擁有龐大的現金流為目的,所以當以渠道為中心,追求現金流為目的之后,每天思考的事情就是如何把它量做大。過去的量做大是一門心思想把產品的銷量做大,今天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把渠道數量做大,接著再尋求盈利。
所以《幫扶系統》用三天時間為你規劃未來三年,給你一套3.0的商業操作系統,讓你輕松賺錢,贏得下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