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在上海人民路開了一間名為“吉祥”的餛飩店,僅15㎡、20個座位,每天卻能賣出1000碗餛飩。
20年后,這間小店發展成了擁有近2000家門店、年營收15億元,餛飩界首屈一指的頭部品牌。吉祥餛飩是如何升級迭代的?小吃品類如何做成大生意?
產品迭代、品種減少“只有深耕下去才可能做廣”除了穩定,產品的另一個“硬核”就是不斷迭代,滿足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從初創收割粗放市場,到迭代抓住精分市場,吉祥餛飩最大的特點也體現在產品線的迭代上。
初創紅利期——多
“皮兒薄餡兒小”是上海餛飩的標配,而從一開始,吉祥餛飩的定位就不一樣,它要做得“皮兒薄餡兒大”,在消費者心中樹立“實惠”的標簽。
當時顧客提到吉祥餛飩,有三點好,一好是品種多,足有100種,連西瓜皮都包到餛飩里面,新鮮!二好是個頭大,一個足有30多克,實惠!三好是湯濃,夠味!靠這三板斧,吉祥餛飩成了當時的網紅店。
發展調整期——少
隨著規模的擴大,品種過多帶來了諸多矛盾,例如原料的采購、入場的檢測、一些材料工藝上的處理等,都給后端中央廚房帶來很大的麻煩。同時前端門店銷售的計算、庫存管理也很麻煩,經常出現賬目對不上的問題。經過產品重組,2006年的時候,吉祥餛飩的SKU開始做縮減,從100減到了20多一點兒。
相比傳統的上海餛飩,創新是“吉祥”最大的優勢,除傳統的薺菜餛飩、菜肉餛飩外,還有墨魚餛飩、臘肉餛飩、黃魚酸菜餛飩、番茄牛肉餛飩,以及應季上市的引流產品,很吸引年輕客群。
迭代突破期——多
產品種類少了,產品體驗和服務體驗增強了。以產品體驗其中一個維度為例,團隊根據客戶的需求設置不同的場景,然后再來填充它的產品線。
上海本身有宵夜吃餛飩的習慣,產品的屬性結合到消費者的場景需求中去,早餐、中餐、晚餐、夜宵,單人食、雙人份,和同事吃、和家人吃等,不同的需求都穿插在一起進行搭配。張彪說,吉祥能走20年,對市場堅持什么放棄什么,是有一些判斷的,實際上這是一個跟消費者博弈的過程,考驗的是自我進化能力,對市場的敏銳度,這些都得通過門店去接觸感知。
低加盟費、靠產品差價盈利的生意更持久做特許加盟的這20年,張彪摸索出來一個真理:低加盟費,高產品供應比例(高產品黏性),這樣的生意更持久。“如果今天他開一家店,我收了1萬塊錢,但他干三個月就玩不下去了,那我就賺不了錢了。我得讓他一直活下去,才能持續不斷給他供應。這種結構就決定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
” 延伸開來,在門店選址、菜單定價等方面,品牌都會站在雙方的角度去考慮。現在,吉祥在大多數地區的加盟費是3年1萬元,明顯低于很多加盟品牌,不靠加盟費而靠產品差價盈利。這種模式的關鍵,是產品要有黏性。
產品保證80分的水準 去滿足更大多數的人在餐飲業,門店數越多,意味著標準化程度越高。標準化是一種能力,就是你能不能讓這個東西標準化;做出高標準化的產品,你能不能持續投入。吉祥餛飩從始至終保持手工現包,但有一些操作是借助工具實現價值的:比如燙菜,50多萬的自動洗菜機有好幾段溫控,燙出來的菜更綠,但用人工,可能今天大師傅控制得非常好,明天20多歲的小工去做這件事,是否還那么好?
又比如搟皮,100多萬和4萬塊的皮子機,哪個做出來的皮子好?小吃快餐這個品類,吉祥一直追求的是,保證80分的水準去滿足更大多數的人。
商業模式變革 升級換來50%增收近些年來,中式快餐的商業模式變革一直在加快速度。 今年9月份,吉祥餛飩和美團點評聯名的智慧餐廳在南京西路悄然投入使用,這個項目由吉祥餛飩和美團點評全面合作,從門店數字化硬件工具升級到平臺流量的實驗性開發,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家吉祥餛飩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有50多個餐位,由于處在鬧市區,用餐高分時段非常繁忙。
和傳統街邊小店前臺點單、驗券不同,智慧門店的點單方式改造為桌邊掃碼和門口觸摸屏點單。在改造后,該門店日營業額提升了50%,更為可喜的是,在效率提高服務人次增加的基礎上,消費客單價出現了20%的提升。 餐廳的“數字化”“智慧化”,早就不是新鮮事。事實上,吉祥餛飩正是中國快餐店的縮影。
20歲的吉祥餛飩要打一場年輕化的戰役,未來它的方向在哪里,張彪說交給市場來檢驗,不論走哪條路,他都會全力以赴,把“吉祥”做成品牌,做成符號,做成概念,讓消費者想吃餛飩就會想起“吉祥”。
系統學習,請預約報名參加
中國.昆明《新模式盈利》新商業模式第一課
三天兩晚,教我們:
如何從賺過去的錢,變成賺未來的錢?
如何從賺一種錢,變成賺多種錢?
如何從賺一次性的錢,變成持續性的賺錢?
如何從賺客戶的錢,做到幫客戶賺錢?
如何從一個維度經營企業變成多維度經營?
讓企業賺到錢,實現客戶、員工、老板三贏!
報名關注關注【老板經營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