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佳偉
在一個以創新為榮的年代里,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誰都不愿意被人貼上“思想陳舊”“不思進取”的標簽。如果真的不幸被貼上這樣的標簽,那麻煩可就大了,再想翻身,真是難于上青天。
從高科技產業到消費品行業,從生產加工業到服務業,不遺余力的創新成了很多企業的重要工作。企業能在產品創新過程中有著各種各樣新奇的想法,很多創新點子頗具創造力。面對諸多的創新點,難免會挑花眼,覺得哪個點子都好,都不舍得放棄。于是便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一家企業同時推出多款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或是在一款新產品中同時添加多個功能模塊和新的賣點,這樣做看起來很是熱鬧,但是可能卻華而不實。
此前與一家IT公司有過短暫的合作,項目合作的內容是讓我們站在營銷管理的角度配合該公司完成一款CRM系統的開發。在這家公司內部,創新能力被奉為各級員工最重要的能力,整個團隊思維都很活躍。項目初期IT公司提出的一些創新想法還是在整體框架下的優化,項目整體進展也還算順利。但是隨著項目進行的深入,IT公司一方越發不能滿足于在現有架構下對CRM系統的優化和完善,而是提出了很多其他的創新點加入其中。以至于后期延伸至財務,物流管理,PLM等新模塊的加入,雖然IT公司提出的每一個創新點乍聽起來理由都很充分。但事實上卻并非如此,一個個新模塊的加入違背了項目的初衷,以至于用戶在測試產品時都被繁雜的界面搞得暈頭轉向,很多后添加進去的“創新”功能和模塊也被諷刺是畫蛇添足。不過好在這些都發生在軟件正式發布之前……
不單是科技類企業,即使是在處于科技洼地的餐飲業也不例外,一家餐飲企業,在當地頗具影響力,就餐時刻你到店里去看,店內幾乎坐滿了食客,“秘制烤魚”廣受食客們的歡迎,是每桌必點的招牌菜。幾年時間里老板賺的盆滿缽滿,連開了幾家分店。可是店老板卻并不滿足于現狀,而是鼓勵大家積極創新,更好的滿足來食客們的需求。于是便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創新運動”,最初的創新大家都圍繞烤魚進行,從口味,火候,配菜,吃法等方面進行創新,確實也滿足了一些小眾口味食客的需求,豐富了菜單上的可選擇空間,受到了食客的歡迎。初戰告捷,面對著階段性的勝利,店老板自信滿滿。一款再平常不過的烤魚都能被他們做得如此成功,若是能充分發揮團隊在菜品創新上的“天賦”,打造更多的招牌菜品,未來的發展豈不是不可限量。于是店老板決定擴大“創新運動”的規模,將原先局限于烤魚的創新運動解鎖,實行無差別創新,只要是好的創新菜品,一經錄用便快速在各門店復制。由于加大了對于創新的獎勵力度,短時間內各門店廣泛上新……事情的發展卻并非如想象的一般,大家都忙著去創新,卻忽略了原有菜品的質量,接二連三的新品,讓店員和食客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該吃些什么。結果是菜單越做越厚,可是食客卻越來越少,原本一家特色鮮明的餐館,卻被“創新運動”搞成了個大雜燴。
由此我們發現,若是在創新進程中圍繞多個創新點同時發力,那么沒人能保證做到樣樣精通。在創新項目啟動的前期確實需要廣撒網,創新者需要不停的產出各式各樣的新想法,用發散的思維方式去選擇與企業自身條件和行業發展相匹配的最優創新路徑。但這僅限前期,經過論證值得深入創新的時候,要及時切換到“專注狀態”。
一款好的創新產品在中后期的發展路徑大體都是相似的,需要創新者每天花費大把的時間去思考,怎樣把產品設計好,如何讓創新產品進化得更加完美,如何能讓用戶夠獲得更優的體驗。這過程中需要創新者投入非常高的專注度,而高度專注和長期的堅持才是把創新項目做成功的必要條件。
在創新進程中,要適時的克制住發散性思維的泛濫,創新點子太多,難免會廣種薄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