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項名為“中國制造2025”的工業發展計劃已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將于近日正式發布,這項計劃旨在實現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躍升,其主要內容包括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五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部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一計劃的出臺將形成中國技術人才的金字塔結構。
不難看出,我國政府提出這一規劃顯然與最近風靡全球的德國工業4.0理念有密切的關系,其中既有對德國工業4.0概念的吸收也有我國特有的工業發展特點,可以說,這是一次國家產業發展規劃上非常成功的一次對標實踐。因為它從無到有,完美印證了立標、對標、達標、創標的標桿管理理論。
首先,我國雖然是世界工廠,但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技術實力都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我國超過200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部分產品的出口占到全球79%以上,然而這些產品都屬于層次較低的制造品,并且,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能過剩、利潤率低、發展粗放等問題已經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考慮到我國有限的資源和龐大的人口,這種發展方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那么,中國制造如何升級轉型,獲得新的競爭優勢呢?自省,從自我否定中尋找標桿是第一步。
其二,正當中國制造業帶著這樣的問題艱難的前行時,德國的工業4.0來了,它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該戰略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德國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就保持著制造業強國的地位,引領著制造業發展的方向,這一發展模式顯然是中國制造業規劃的最好對標對象。于是中國制造2025吸收了工業4.0中的“智能制造”這一核心理念,對比分析國內的差距,制定規劃,是為標桿管理中的對標實踐階段。
其三,有了工業4.0這個對標對象,中國開始根據自身國情為中國制造業量身打造自己的規劃發展模式。在吸收工業4.0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指出:要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推進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不僅如此,中國制造2025還提出了自身獨有的基于3d技術構建的新型生產制造模式,在3d技術的幫助下,設計者、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可以直接和間接參與產品的設計、制造、改進、運行等過程,從而縮短開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顯然這一技術若能夠變成現實,社會生產關系和分工將被重塑,其結果將是革命性的。目前,不少企業實際已經啟動了這一過程,如沈陽機床和遠東傳動等研制的智能機床產品已經與互聯網實現融合,其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中國制造2025的發布實際就是向工業4.0對標之后的創我們自己的標。這將是載入中國工業發展史的大事,目前這一契合我國工業發展實際的理念已經得到了中國大部分制造業企業的認同和實踐,東南沿海地區正加速進入機器人生產時代,此外,這一規劃還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扶持,《中國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健全增材制造人才培養體系,積極開展高校教師的增材制造知識培訓,鼓勵院校與企業聯合辦學或建立增材制造人才培訓基地。顯然,中國政府正在加快人才破冰的速度,為大規模實施這一計劃鋪路。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必能改變大而不強的現狀,如愿進入世界制造業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