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羅說:“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曾經在講課時,認識了一位姓趙的大姐,四十歲上下的年紀,從事于某直銷行業,每次見到她,都是一身干凈得體的職業裝。這大姐非常好學,每次課程,不管哪類的內容,幾乎都會參加學習,而且筆記也記得規規矩矩,但是據了解,她的成長速度卻比較慢。
她雖然在很認真地做著這件事,但是大多都是機械性地學習,也可以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以即便她很認真努力,卻只不過是在進行著知識量的積累,并沒能消化吸收,更別說融會貫通,也所以成長緩慢。其實她應該是最不希望如此的人,但結果卻注定如此。
沒有誰不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展現出最完美的自我,得到最完美的結果,但現實往往不如人意。也所以很多人心有不甘,他們不斷地學習,一再地努力,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人生有所突破,進而改變現狀。然而多數人的結果并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大改變,很多人慢慢疲憊,心生動搖,進而放棄,甚至憤慨于“老天不公”。
其實努力、勤奮決定的更多只是熟練程度,也即是能讓你比別人多做幾次,而決定成就大小的決定因素一般則是我們的內因基礎。當然不排除外因的影響,譬如出身。基礎不足時,即便努力勤奮,可能也只能換來少量回報。即便有時具備很好的外因條件,也可能只是爛泥難扶上墻。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大把存在,習慣良好,積極努力,就是成長很慢。
我們往往只講勤奮,卻不提基礎,就好似大家基礎都一樣,誰會傻子似的堅持付出,誰就能最終脫穎而出一樣。也所以很多人在一次次拼搏,卻被結果一次次刺痛之后,開始對“拼”提出了質疑。其實不是“拼”有問題,是你的基礎出了問題,導致你拼的方向出現問題,只是盲目瞎拼!
譬如一個人的基礎為1,假設拼搏或激勵的效率能達到100%,他的最終產出也不過是2;假如一個人的基礎是100,即便缺少相應的拼搏或激勵,他的產出也可以輕松達到100。當然假如能夠再給予一些拼搏或激勵的話,結果可能就會達到150,甚至會更高。
都說天才出于勤奮,其實更應該說,是在好的基礎之上的勤奮。勤奮不過是輔助條件。貌似比天才還勤奮的普通人多了去了。要努力要勤奮要付出,更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而不是迷迷糊糊的拼蠻力。
譬如很多農民伯伯,早晨天不亮就開始勞作,晚上天黑透還在繼續;又如廠子里的普工,一天能工作10幾個小時,一年還休不了幾天假;再如大街上的環衛工,起早貪黑,非常的勤勞。假如從時間的付出角度來看,論勤奮有幾人能與他們相比,可是論個人成就能到達的高度呢?
都說勤能補拙,但卻往往是在拙的前提下,以勤來補,為何不未雨綢繆,不給拙出現的機會,卻要亡羊補牢式地以勤補拙?況且,勤能補的僅僅只是表面上的拙,思想意識深處的拙拿什么來補?
也所以很多人都在瞎忙碌而不出成績!這貌似不是個案,而是非常普遍!
當然,說這些話的目的不是要否定勤奮拼搏的意義,而是希望大家能看清,首先應該注重的是基礎的奠定,讓拼搏成為良好基礎之上的錦上添花,而非是基礎不足之時的備胎。
比如當前的教育,因為大家對這種內因基礎方面的了解太少,而造成了忽視,普遍地關注于體制內的學習,更確切些說是成績。知識只是我們生產生活所需利用的工具,輔助于我們的成長,它的作用大小取決于掌握它的人會不會利用,與掌握多寡并無必然聯系。所以當我們片面地追求對知識的多寡及熟練度的掌握,而忽視對知識的實際利用能力之基礎的奠定時,注定要被現實打臉。百無一用的書生就是這么來的。而讀書無用論也基本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