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望去,今天中國的大佬們,或多或少是靠膽識和運氣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諸如上個世紀80年代初,廠長經理負責制下的魯冠球、步鑫生、馬勝利;90年代初,市場經濟下海潮時期的王石、史玉柱、郭廣昌;21世紀初開始,國退民進、房地產、私募、互聯網等風起云涌,市場機會增多。這個一陣龍卷風吹過來,豬都能飛來時代,成就了馬云、馬化騰、許家印等。
自2009年開始,互聯網高速且具有侵略性地侵占了傳統行業,同時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內容和機會給所有的傳統行業的運營者。3G + iphone +
android所產生的推力,猶如潰堤的洪水一般。當我們打開手機、網頁、報紙等,看到的不止是互聯網出現了什么產品,出現了什么技術,看到更多的是,資本、金融、出行等快速進入互聯網行業(例如:滴滴),看到的是互聯網正在改造傳統行業。
天變了,就在過去幾年之內發生的。這次變化是巨大的,甚至有人總結成“十二級的臺風、十二級的地震、十二級的海嘯”。
面對互聯網的洶洶大勢,一些傳統企業選擇繼續延續老路,僅僅把科技當成提高經營效率和擴大受益的工具,而不是借助科技的力量脫胎換骨;也有一些企業則破釜沉舟,打破現狀,尋找到新的商業模式,力求創新,利用平臺的優勢持續打造優秀的產品。還有不少傳統企業背著巨大的成就包袱,盲目自信,天性喜歡規避風險,面對變化,就像躲瘟疫一樣避之而唯恐不及,然而結果卻并沒那么美好。
據《財富》雜志報道:在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也不過7-8年;美國每年倒閉的企業約10萬家,而中國有100萬家之多,約是美國10倍。
我們的企業時常會感嘆機會的缺失,甚至感嘆未來的迷茫,有時候也會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怎么走?甚至跌跌撞撞很多年。然而機會往往伴隨著變化,很多企業都熱烈期盼著機遇的到來,卻又常常無法敞開心扉接受真正的變化。結果最終是中國企業往往大都生于機會,卻死于變化。
事實上,想要抓住機會,就必須要接受、適應變化。然而接受、適應變化,尋求突破,首先就必須要學會創新。
在這樣需要創新,提倡創新的時代,我們看到了不少中國企業的商業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但是,我們的企業也應該注意到,中美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差距。美國再小的公司,它的價值觀都是希望它做的產品能改變世界。而我們國內的企業都還處于改變生活的階段,目的是單一的商業或者財務訴求。
未來企業間的競爭是創新競爭,然而現在的很多中國企業大都是缺乏創新動力的,一方面,因為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處于全面成長追趕階段,有巨大的消費需求及人口紅利、資源優勢、環境優勢等多種紅利支撐,僅僅憑借這些紅利支撐,企業就能賺不少錢了,又有誰愿意去投入那么多資金、精力搞創新,這點對于中小私營企業更為普遍。此外,很多國企也是沒有創新的動力,政府行政壟斷外加補貼,不需要太多的創新也能夠過的不錯。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最明顯的就是知識產權保護。如果一個公司研發出來個新產品、新工藝,還沒上市幾天,就被其他企業模仿去了,那誰還愿意去花錢搞研發。剽竊成本太低,法律保護力度不夠,顯然打擊了許多國內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然而,現在中國經濟賴以快速增長的多種紅利支撐都已經成為過去時,人口紅利、資源優勢、環境承受力以及追趕型增長的模式,都已經達到了極限。中國經濟走到現在這個階段,很多行業已經不是之前的模仿+復制就能生存的了。
今天我們處于一個樂觀卻焦慮的時代,無數產業受到了科技的破壞性沖擊。有的人說這是最好的時代,有的人說是最壞的時代,有人說這是傳統企業被干掉的時代,有人說這是屌絲逆襲的時代。在人口紅利將盡,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企業和企業家個人該如何在分崩離析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