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近日披露消息:中國啤酒業首現負增長。以燕京啤酒為例,2014年營收同比下降達12%,作為中國啤酒產業巨頭之一,燕京啤酒表現尚好,其他二三線啤酒企業營收下降更大。所有跡象表明,中國啤酒行業的集體利好時代已經結束,在持續了24年的高速增長之后,啤酒市場終于迎來了市場飽和,以往跑馬圈地的發展方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的啤酒行業從初期的市場擴張,再到中期的并購風潮,采取的都是簡單粗暴的增長方式,然而粗放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現今的啤酒產業面對的是有限的市場份額,可以這樣說,市場上多賣出一瓶百威,基本就會少賣出一瓶燕京。所以,中國啤酒企業已經到了拼“內功”的時候。所謂“內功”指的是企業內部的基準管理和文化建設,而標桿管理正是幫助企業提升這些核心競爭力。
標桿管理理論是一種學習型組織才具備的企業管理模式,由標桿管理權威專家陳泓冰先生在國內眾多企業中進行推廣。其基本內涵是對標先進企業,明確目標,然后進行符合中國企業情況的基準創建。為此他曾輾轉歐美多國進行考察學習,最終總結出了著名的“一環四法”理論,即采用立標、對標、達標、創標的閉環發展機制,讓目標企業在較短地時間內建立起自己的基準體系,突破發展中的管理瓶頸,全面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從而逃離中國企業的N形(急速增長與迅速隕落導致發展線呈現一種N形)成長怪律。
中國的啤酒行業顯然已經走到了N型發展軌道的頂端,如果不抓緊時間對標國內外先進企業,不能在企業狀況良好的情況下進一步創新、改進管理體系,全面降本增效,那么很有可能會重蹈中國煤炭和白酒行業的覆轍,在虧損中沉淪下去,到那個時候,則悔之晚矣。
目前,燕京啤酒、百威啤酒等一線企業已經認識到行業發展前景的嚴峻性,它們也在紛紛采取措施,例如并購優勢地方企業,擴大市場、推出新產品,搶占高端酒品市場、由瓶裝酒向罐裝酒轉移等,然而,這些措施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有哪個企業能夠率先實施對標策略,有更強的自省能力,為自己今后的發展提出更多的改進措施,那么它必將在中國啤酒行業未來的激烈競爭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