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餐飲店老板開始發現,他們正置身于互聯網的巨大漩渦中,當他們正越來越無力掌控本屬于自己的那一畝三分地,天貓這些電商大咖卻能游刃有余,就拿剛過去的雙十一來說,交易額居然高達912億!在這風云變換的互聯網時代,餐飲人是不是該做點什么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雙11天貓總交易額912億,帶給餐飲人怎樣的啟示?
雙十一數據回顧
雙11的零點一過,全球最大的購物狂歡正式上演。
18秒,1個億;
72秒,10個億;
5分45秒,超50億;
12分28秒,沖破100億元;
74分18秒,突破300億;
7小時45分42秒,超417億;
11小時50分,超571億元,打破2014年雙11全天交易額紀錄。

截止到2015年的11月11日24點整,天貓最終交易額也達到了創紀錄的912.17億元!參與交易國家和地區達到232個,其中無線交易額為626億元,無線占比68.67%!
看到這里,有人或許以為我要讓大伙去開網店。當然不是,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今年雙11,最熱門成交品類是母嬰、美妝、醫藥保健、食品、個護、服飾和數碼家電,其中母嬰成交占比近30%、美妝成交占比22%。
商機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數據分析,卻想去開個母嬰店、化妝品美妝店?那無異于泥牛入海。
這么龐大的數據量是在告訴你:你應該開一家餐飲店!
你應該用互聯網思維好好地經營你的餐飲店!你還沒反應過來么?互聯網時代,阿里巴巴集團已經覆蓋了各大行業,唯有餐飲它覆蓋不了,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阿里巴巴耐我何?
時代大潮下的中國餐飲
餐飲行業發展史縱觀近代餐飲業的發展歷程,簡直就是部行業“史書”,每個階段均有特定的導向。從上世紀80年代的“菜品創新”演變為90年代的“環境創新”,進入21世紀后,“成本管控”成為主導,此后又發展為“服務創新”。

近幾年,餐飲業開始重視客戶資源的管理和開發,然而這恰好跟互聯網的興起密不可分。當互聯網進入傳統餐飲業之時,適逢傳統餐飲業處于舉步維艱的境地。眾多餐飲商家順勢而為,以互聯網為突破口走上轉型之路。
互聯網時代下,餐飲業亟待發展當下,我國餐飲業營銷觀念還很陳舊,餐館與餐館之間消息非常閉塞,餐館經營者之間關于信息,管理經驗,廚師、服務員招聘,以及餐館買賣的溝通非常少。因此入局互聯網對于拓寬傳統的經營方式,提高競爭力有很大的意義。
做餐飲的,你應該最明白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完善,新的商業模式對本來不優的餐飲模式帶來了更大的沖擊。以前我們吃飯主要有三個場景:在家吃,在公司吃,到店里吃。原本在單位吃只有團膳,但是互聯網來了,大家都在單位吃外賣了。于是,本來會去店里吃的人都吃外賣了,餐廳的客流都被互聯網打劫了!中午你會發現無論你怎么打折、怎么團購,甚至白吃人家也不一定來。為什么呢?午餐的時間太短,時間成本太高。這說明,應用場景不對,花再多的錢去營銷也沒有意義。互聯網的出現,現在所有的中餐企業都面臨著中午快沒事干的情況。
大數據背后,互聯網餐飲破局之道
大數據的背后,無線端交易額占比再次增加,移動互聯網的趨勢突顯,這些無疑為餐飲業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既然互聯網已經進入這個行業,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沒有倒閉的行業,只有倒閉的企業。只有與時俱進,跟上這個時代,才有出路。接下來,中國吃網就帶您在互聯網餐飲的經營之道中窺探未來的餐飲之路將會何去何從。
餐飲人經營思維亟待轉變“互聯網+餐飲”還是處在風口上,在互聯網+時代,最需改變的首先便是餐飲人的思維模式,以前是產品差價模式,現在是以極致體驗和服務來連接海量用戶,以大數據來獲取長尾利潤。我們今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與用戶的距離過遠,接觸用戶的通路不夠實時化,交互體驗做得不夠好,沒有真正思考如何運營用戶和構建粉絲經濟。因此,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基于社群的創新和營銷才是值得關注的。
品牌年輕化和互聯網工具化互聯網時代,誰能借助互聯網工具與年輕人進行溝通,誰就能獲得市場的未來。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餐飲企業,應該利用互聯網工具挖掘年輕人的需求,尋找年輕人的信息渠道,找到年輕人的興趣點,貫徹互聯網時代的互動和娛樂精神,放下身段,打造年輕化的互聯網餐飲品牌。

優質的產品是競爭的核心互聯網的營銷不應該也不能脫離產品,同時也不應該完全放棄互聯網,合理的利用互聯網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產品永遠是企業的生命和根基”,這是一條亙古恒定的真理,也許在一段時間內會遭遇新興營銷模式的沖擊,但是如果沒有優秀的產品作為營銷的基礎,那么這種營銷絕對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餐飲企業應該如果通過互聯網制定合理的經營策略,依托于自己超強的產品競爭力,定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支付場景形成完整閉環雙11六成用戶青睞移動支付,90后撐半邊天。當下的年輕一代,對味覺的執著追求確實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調查中詢問了受訪者使用移動支付功能頻率最高的生活場景,餐廳以50%“拔得頭籌”。
基于此,我們建議,餐飲行業的支付場景應該形成完整閉環,包括在線入口(移動應用或錢包)、線下場景(商家銜接)與實時支付(遠程或進場)三大環節,從而增加移動支付黏性并獲利。
利用自媒體平臺,打造移動互聯網餐飲業“天貓”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平臺也從微博時代進入微信時代,商業周期越來越短,微信上開餐廳的趨勢不斷加強,餐飲人也不再需要擔心因投入成本過高難以經營的問題,只需專注于做好產品;而消費者只要在線上下單,很快就可以在家中享用移動互聯網餐廳的美食。數據顯示中國13億人口,6億注冊了微信,4億人開通了微信支付。對于餐飲業來講,移動互聯網市場開發就是一場圈地運動,誰進入的早,誰占有的市場份額和粉絲就越多。后進入者的開發難度和費用劇增。
寫在最后的話:
百舸爭流千帆競,借海揚帆奮者先,“互聯網+”忌諱“停等靠”,一些老舊頑固派企業將應聲倒下,而一批新興的變革企業又將脫穎而出。如果餐廳的局域網和外界的互聯連通,將會實現餐飲互聯網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