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米勒的研究顧客心智中最多的也只能為每個品類留下七個品牌空間,而特勞特先生進一步發現,隨著競爭的加劇,最終連七個品牌也容納不下,只能給兩個品牌留下心智空間,這就是定位理論中的“二元法則”。
“要么做第一,要么做唯一”,世界第一總裁-----杰克韋爾奇說的好,如果我們不能把品牌建立在消費者心智階梯上數一數二的位置,那么隨著市場的成熟,企業就非常危險。
誠然,我國改革開放的35年當中,國民經濟得到較大的發展,中國經歷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的轉型與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又面臨著信息革命的大跨越,歐美發達國家所經歷的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那么在中國僅僅不過二三十年的時間,中國的發展速度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速度的背后也折射出了一些企業短期投機的“利欲”思想。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商業環境不斷惡化,商業大好機遇變成了“商業投機主義者”的樂園,社會上不斷出現一些假冒偽劣、粗制濫造、以次充好的產品,攪亂繁榮的市場,同時也極大的傷害消費者,媒體的披露、行業的聲討、政府的鞭撻,消費者投訴此起彼伏、甚囂塵上。
在殘酷市場競爭面前,大批中小企業倒下了----!為什么有的企業會窮途末路?為什么今天中央政府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這就是告訴我們的新一代創客們要肩負起新時代的民族重任,要用顛覆性思維去創新發展,要做到從0到1的轉變;這就是希望我們的企業能夠創造更高價值的產品,讓世界的“中國制造”成為“中國智造”,讓世界的“代工廠”標簽變成世界的“精工廠”,而不再是以提供低價勞動力、低水平的產品與服務的世界性的OEM,不要去做從1到N的簡單的復制然后進行低端的價格競爭,更不要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
當今的消費者的認知已經不是30年前從無到有的消費心理,而是已經具備了從有到精的消費訴求。他們渴望有更多更好的優質的產品及更貼心的服務,所以,企業的使命應該回到消費者心智需求的“原點”上來,競爭的導向不是價格戰、廣告戰,而是要創造客戶價值;所以,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不斷滿足客戶個性需求,是市場不斷細分,在不同的品類當中做到“第一”或“唯一”,構建自己獨到核心競爭力,打造一流的品牌,這才是當今市場發展當中的唯一“通路”。
品牌的使命是創造粘性客戶,讓他們不離不棄,除了讓自身感到是一種利益、價值、尊嚴、快樂、幸福的滿足之感之外,讓他們還要樂此不彼的為品牌不斷延伸傳播,讓品牌文化如影隨形,無處不在,讓消費者成為品牌的傳播者、宣傳者、終身客戶。
品牌孕育正如一粒埋在土里的種子,需精心呵護,不斷的施肥澆灌,精心培養,經不得拔苗助長及外來的傷害,需要真正的企業人鞠躬盡瘁、腳踏實地的耐心耕耘,只有這樣,它才會茁壯成長,終究有一天它將長成參天大樹,成為一顆棟梁之才,成為人們眼中的一道美麗的風景,同時還會為你帶來果實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