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在變,我們的營銷管理也要變。項目管理培訓師參加國慶同學聚會,大家談起以前的工作,讓培訓師想起了往年的一個故事,分享給大家:
2004年,我去沈陽負責藥品方面的工作,在招標辦遇到一位退休婦女,她帶著自己的兒子,向閻處長(招標辦主管)述說當年彼此的交往。因閻處長不認識她的兒子,她執意來把兒子引薦給處長,希望能在藥品招標方面給與照顧。由于處長應接不暇,可又不好推辭,于是讓我接待他們,盡量給與支持。老婦人主動向我介紹她和兒子。介紹以后,她開始述說她的不幸:
“當年我當藥劑科主任的時候,每天拿著空白支票找藥老板,希望進我們醫院,以滿足臨床需要。那時,藥老板們可牛了,根本不搭理我們。如今我退休了,想讓兒子當當藥老板,可世道反了,不是藥劑科找藥老板了,而是藥老板求醫院買藥。不給錢也愿意往醫院送貨。哎!這什么世道了?”
這使我想起了朋友講給我的故事:
從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計劃經濟體制下,藥品屬于統一調配。當時藥品的品種單一;宏觀調控存在走后門、拉關系等不正之風;國家稅收制度又為他們提供了便利。那時經營藥品真可以一夜暴富。
國家稅務規定,一進一出,就可以增加33%,所以許多企業鉆這個空子,藥品積壓在廠庫,幾個集團和公司之間只流通稅票,不流通藥品,幾經周旋,藥品的價格升到出廠價格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然后才賣于醫院、藥店。藥品不用在市場上流通,就可以不停地增值,到了醫院時,已經是經過幾個環節了。
朋友說,那時他們一個私營公司,一天的盈利最高可達20多萬!不幸的老婦人就時那個年代的藥劑科主任。
如今通過醫藥市場的改革,藥品從通用名、劑型、規格含量、包裝等都有了巨大的量變。
1、通用名方面。有按成分起名字的,有按發明人起名字的,有按產地起名字的,有增加個別字眼就又算一種藥品的,真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
2、劑型相當齊全,不再是簡單的片劑、注射劑、丸劑等。增加了分散片、含片、口服片、糖衣片、素片,咀嚼片、腸溶片、泡騰片等,一大堆片。注射劑也有靜脈注射、肌肉注射等,其他方面就更多了,顆粒
劑、糖漿劑、口服液、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普通丸、膠囊劑、緩釋膠囊、腸溶膠囊、栓劑、洗滌劑、陰道液,……,太多了實在沒有必要寫完。
3、規格含量奇特。就像氨基酸,多一個氨基和少一個氨基沒有太大區別,可是藥監局同樣要單列。別人都生產3g,我偏生產5g,別人生產50ml,我偏生產60ml,別人生產3g:5ml,我偏生產5g:5ml,后來居然有人申報了3.0001g、659ml的,藥監局照批不誤,這種藥品也就只能算另類。要單獨對待——特優生!
4、包裝人性化。他們從裝量上,包裝材料上,表面設計上競爭。包裝數量上,裝24片、36片、72片、0片、5粒、3粒、2粒,1瓶、2支……;包裝材料方面,玻璃瓶、塑料瓶、紙盒、木盒、塑料盒、鋁盒、鐵盒……;在設計上,印上不同的圖案,做成不同的形狀。包裝盒可以拿回家盛東西,作裝飾,甚至有人當古董收藏。
……
藥品生產企業、經營企業、連鎖銷售企業如雨后春筍,不斷地增加。原有的單位,不斷托大規模,增加聯盟,競爭能不大嗎?這樣的命運也就落著了她的兒子身上。
然而,與這母子倆皆然不同的是,另外的父女倆,當初父親當藥老板,如今姑娘當上了藥劑科主任。我調侃他們“你們兩家聯姻,可以平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