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和內容打交道已經19年了,從最初的個人網站做起,到做傳統媒體,再到現在的自媒體,起起伏伏,看遍了內容形式的變遷,最近傳言今日頭條要被騰訊收購,也讓坤鵬論不禁想說幾句。
一、先說說收購傳言
上周一條騰訊將以80億美元收購今日頭條的傳聞在業界掀起波瀾。
很快,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發給公司內部的郵件中稱,有位同事鄭重地跟我說,他來加入頭條的目的可不是為了成為騰訊員工。“我當然也不是”,張一鳴說:“我創立公司,才不想成為騰訊高管,躺在QQ和微信大樹下模仿別人,這樣多沒意思。”
張一鳴同時表示,被收購的報道是傳言,不屬實,但也不算是空穴來風。他稱,隨著今日頭條DAU和收入快速增長,過去兩年一直有各種戰略投資者與其接觸,其中不乏提出收購的、合并的,不過最近幾周并沒有特別的情況。
在7月11日凌晨今日頭條“頭條問答”的活動中,張一鳴也對被收購一事予以否認,并推薦了一首英文歌曲,“有首歌叫《Go Big or Go Home》,好聽!”
二、90年代個人網站式的自媒體
坤鵬論一直堅信著“內容為王”這個名言,我們曾經在之前的《揭秘社群自媒體IP為何火 這才是根本原因 其他皆表象》中寫到過,內容其實就是人類思想的邏輯符號,人類為什么會成為地球之王,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類有思想,所以現在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思想,內容豈能不是王?
綜觀1997年到2016年的互聯網內容發展,真應了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還記得坤鵬論在1997年擁有了第一臺電腦,通過贏海威連接到了互聯網時的心情,真的感覺自己突然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戶,奇妙、激動各種復雜的心情澎湃而來。
那一年,中國開始流行做個人主頁(網站),各大網站的免費的空間是標配,那個年代是以個人網站為表現形式的自媒體時代。但是因為做網站還需要一些技術技能,所以投入進去的人并不多,大部分會寫能寫的還在給傳統媒體寫稿賺錢。
三、門戶網站消滅了個人網站
1996-1998年,中國互聯網進入一個空前活躍期,應用發展迅猛。1997年10月,實現了中國四大主干網的互聯互通。四大Internet主干網的相繼建設,開啟了鋪設中國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歷程。中國互聯網進入商用化階段。
因為個人網站變現能力有限,甚至大量個人網站根本就無法變現,純付出卻沒有收獲的事情很難有人能堅持下來,所以越來越多的個人網站停止了更新。
1997年丁磊創辦了網易,1998年張朝陽創辦了搜狐,1998年王志東創辦了新浪,三大門戶的逐漸興起,也導致了個人網站加速了衰退。有的個人網站商業化了,更多的是倒下了。
三大門戶成為了中國互聯網的“三座大山”,就像現在言必說BAT一樣,壟斷到極致,無人能超越。
這就是分變成了合!
四、博客再次迎來了自媒體時代
如果從博客出現算起,很早,開始的很多年也沒有多少人關注,坤鵬論就從它在國內的興起說起吧。
2004年木子美事件,讓中國民眾了解到了博客,并運用博客;接著在2005年,國內各門戶網站,如新浪、搜狐,原不看好博客業務,也加入博客陣營,開始進入博客春秋戰國時代。
這是自媒體的又一次興起,從明星到草根都在開博客,那時候流行的問候語甚至成了“你開博客了嗎?”那段時間成就了不少名博主,至今還有一些人享受著那時候留下的光環。
但以個人自媒體為主的博客和個人網站一樣,在幾年后迅速沒落了,大概在2008年走進低谷。隨著2010年智能手機的興起,微博取代了博客。
這個階段的內容其實還是以門戶網站為主,盡管博客很搶眼,但還是那個問題,99%開博客的人賺不到錢!
合算是被博客慢慢裂開了一個口子。
五、微博成就了自媒體+社交
2007年5月,中國大陸第一個微博產品飯否誕生,創始人王興。飯否的推出,成為微博進入中國的標志。
2010年被認為是微博元年,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火速蔓延,更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信息。
微博滲透到社會生活的眾多領域,掀起了中國社會信息傳播的微博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其中微博用戶規模達到6311萬,使用率為13.8%,手機網民中手機微博的使用率達15.5%。國內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注冊用戶數均已超過1億。
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000萬人,收音機用了38年,電視用了13年,互聯網用了4年,而微博(特指新浪微博)只用了15個月。
完全為手機定制的140字以內,可配圖,還能互動社交,隨著自帶粉絲的明星、名人們被邀請入駐后,微博火了!
BTW:這簡直就成了套路,現在的直播不也是這么玩的嗎?話說360的老周,為了花椒直播,近來不斷和明星們密切接觸,科技大叔成為追星大叔,也真是夠拼的。
這時候人們見面的問候語也變了,改成了“你的微博是......”不管到哪里,身邊總會響起新浪微博刷新后有新微博的動聽聲音。
這個階段人人都成了自媒體,或者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說兩句,不少大V誕生了,他們成了意見領袖,也獲得了不菲的廣告費。但99%以上的人依然是義務勞動,免費貢獻自己的思想,免費貢獻自己的私生活。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來臨,三大門戶的優勢也被碎片化掉了,內容又從合演變成了分!
六、個性化資訊的今日頭條崛
人們對于內容的追求永遠是”我想看的“和”優質“這兩個關鍵點。
所以微博雜亂良莠不齊的信息、過于個人化的口水以及140個字限制等缺點越來越令人不滿起來。
做為門戶顛覆者的移動資訊APP開始崛起,其中以今日頭條為典型代表!
自媒體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如狂潮般涌來,由于移動互聯網的碎片化特征太突出,所以生產內容的成本和門檻越來越低,成千上萬的自媒體人夜以繼日地原創著、拼湊著、改編著內容。
內容在這個時代比之前任何時代“分”得都要徹底,都要瘋狂!
三大門戶基本算是徹底淪陷,同時受到重創的還有以前的內容大入口百度。
今日頭條為什么如此牛逼,坤鵬論認為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做得早,移動互聯網來臨后,包括BAT在內都很迷茫,大家似乎一夜被重置到同一起跑線,2012年張一鳴創立“字節跳動”公司并擔任CEO,開始今日頭條之路。而其目前算得上的競爭對手一點資訊是在2013年才開始起步。
2.微信在2011年推出,很好地為今日頭條擋住了巨頭們的視線,留出了比較充裕的發展時間和空間。
3.很好地解決了人們對內容追求中的“我想看的”,基于個性化推薦引擎技術,根據每個用戶的興趣、社交行為、閱讀行為、位置等多個維度進行個性化推薦,推薦內容不僅包括狹義上的新聞,還包括音樂、電影、游戲、購物等資訊。
4.采取了Push的模式,移動互聯網的一大特征是不斷去滿足人們懶的天性,內容不用你去搜和找,我直接把“你想看的”推(Push)到你眼前。人們越來越喜歡不加思考的守株待兔:不論是微信公眾號還是個性化資訊APP,都是你推什么、我看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會和坤鵬論一樣,今日頭條基本只看推薦的,那個搜索功能很少使用。
張小龍幾年前在飯否的一條筆記說“微博之后,將是推送。”大神就是大神,神準!
有人說:
移動互聯網時代不再是“流量”為先,而是“注意力”驅動,具體衡量指標就是大家開始爭奪用戶時間。“注意力黑洞”取代“流量入口”成為最具話語權的新興事物:微信不是流量入口,今日頭條不是流量入口,但它們如日中天,因之是注意力黑洞。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強碎片化,讓內容也徹底由合到分,分得徹徹底底,無數人瘋狂地參與到了內容生產中。
5.移動互聯網加速了傳統媒體的衰落,傳統媒體是內容生產者的聚集地,這里面的傳統媒體還包括門戶網站、各類資訊網站,大量的內容生產者主動或被動地走向了自媒體。
6.資本起到了助推作用,它用各種方式不斷地給世人洗腦:人人都是自媒體!而那些羅輯思維等走在前面的自媒體大咖被套上了一道又一道光環,讓人們都以為自己也可以像老羅那樣成功!
如果讓人瘋狂,真的不難,金錢大棒的作用自古至今永遠屢試不爽,人就是這樣一種逐利的動物!錢往哪流,人就往哪兒走,盡管歷史不斷告誡我們,潮流潮流,99.9%的人最終不過是一朵小浪花,99.9%的人不過是那一縷炮灰,但99.9%的人想的是,為什么我就不能成為那0.01%的一個?!
七、不會太久,內容將再次走向合
雖然今日頭條較好地解決了人們對于“想看的”內容的問題,但對于“優質”這個關鍵點卻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
而“優質”卻恰恰是成敗的最關鍵!
但今日頭條說到底還是個內容分發渠道和平臺,要求它把優質這個問題解決了,挺難,也挺不合適。
當然,今日頭條也在努力收攏著優質內容,比如:目前采用的是原創加權、廣告分成、千人萬元計劃等拴在優秀的內容生產者,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些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優質的問題。
廣告分成聽起來確實不錯,但實際效果呢?例如坤鵬論有一篇文章被推薦了近200萬次,有11萬的閱讀量,但分到的不過區區幾十元。
由于今日頭條的廣告分成是按廣告展示量的,閱讀量越大,可能分到錢越多,這就出現了一大批純為賺錢的“作者”,他們瘋狂地追蹤熱點,極速地拼湊著內容,無節操地使用標題黨,全為吸引用戶點開增加廣告展現率。
而千人萬元計劃,也只能是少數的少數才能被滋潤到,人太多對于平臺來說,成本實在吃不消。
所以和以前幾次內容的分一樣,做為渠道和平臺的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等根本解決不了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內容變現,而這個變現還要讓作者能夠穩定地賺到不低于工資的錢,坤鵬論認為,這個目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自古以來,能夠賺大錢的都是少數人,而且也只能是少數人。
另外,人們越來越發現,也只有優質、精準的內容才能夠吸引來優質的流量與客戶。而目前像目前這種自媒體形式(UGC)已經產生了過多的噪音和垃圾,用戶漸漸開始厭倦,這一點從微信公眾號的閱讀率下降就可以看出。
坤鵬論預言,火了這些日子的自媒體或者叫說UGC,將從2016年開始漸漸走向平寂,大量自媒體人退出江湖。
以團隊、公司化運營的媒體組織或者叫PGC,將興起并成為主流,因為只有這樣才真正能夠產生優質內容,才可能有機會賺到錢,例如羅輯思維早早就把傳統媒體的那套模式用了起來,編輯部、發行部、推廣部、廣告部,就是一個傳統媒體的標準配置。
當然坤鵬論并不認同羅輯思維的這種照搬模式,年代不同了,啥都得進步!簡單的照搬最終商業模式也只能簡單到賣書!
坤鵬論一直堅信,內容必須要和生意相結合,光為了內容而內容,那是窮酸文人干的事情,賺點名聲、拿點公關稿錢、求點打賞,小日子可以悠閑,但發不了大財,做不成大事。
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個用戶的獲取成本是300元,成交用戶的成本達到1000元時,人們開始醒悟,回歸思想,觸及心靈,內容為王,這才是王道!
還是那句話,人類為什么能進步,因為思想(內容)的交流與傳遞!
現在眾多商業模式已經到位,就差優質內容開道!
分久必合的規律將再次降臨!
而且當平臺達到壟斷級別后會怎么做?想想馬云對淘寶所做的一切你就該明白,天貓商城里面住的誰,現在淘寶集市的中小賣家是如何慘淡經營?
所以和商品一樣,優質的內容也是要有成本的,要有品牌的,要有團隊的。
內容的黃金時代才剛剛拉開序幕!
這不!今日頭條CTO林楚方在近日宣布離職內容創業。
版權信息:江禮坤,的一個在互聯網行業游走了十幾年的老兵,擅長互聯網營銷,目前專注互聯網創新模式及傳統企業與互聯網融合與轉型,歡迎各種交流與思想上的碰撞,微信:27342537。若想看作者更多文章,可以百度搜索江禮坤的博客或關注公眾微信:坤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