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來了的故事我們小時候聽過很多遍,最后的結論是告訴大家做人應該誠實,不能說謊去愚弄他人。所以我們常常將關注焦點放在那個說謊的孩子身上,忽視了那些伺機出動的狼群。
這一次,狼真的來了。
9月22日,小米宣布了虛擬運營業務品牌“小米移動”,推出“任我行”和“吃到飽”兩種電話卡,正式進軍通信業。
可能會有人問,小米有那么可怕嗎?
我的判斷是:小米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
1、做運營商,小米憑什么?
首先是龐大的手機用戶群。雷軍曾在年初放話今年銷售小米智能手機達到6000萬部,這絕不是一個小數。另外,在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小米的份額也已經足夠大。擁有絕對數量和相對份額兩大優勢,進軍通信運營商還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其次是O2O渠道優勢。如果說曾經的小米僅僅占領了線上銷售渠道,那么今天的小米在線下渠道的布局就開始真正發揮威力了。如今,在一般的三線城市都能看到小米手機專營店的身影,這或許代表著小米的線下渠道布局已經出具規模且仍在快速擴張。
再次是服務優勢。這是一個相對值。由于種種原因,傳統運營商在經營發展中往往會遺留一些問題,比如“用戶流量清零”、“資費套餐較為繁復”、“線上銷售相對滯后”等,小米只需要找準其中一兩個用戶關注的痛點問題,便可以輕松“籠絡人心”,如果產品優勢足夠明顯,對用戶的吸引力還是相當可觀的。
2、小米移動真正可怕之處在哪里?
曾經有個說法:三流的企業做產品、二流的企業做品牌、一流的企業做標準。這句話放在今天顯然早已過時。那么現在的一流企業在做什么呢?我的答案是:生態。
我們看近年來,小米不斷推出電視、路由器、空氣凈化器等智能家居產品,目標無非就是打造以手機為中心的智能家庭,未來可能還會延伸到更寬廣的領域。
那么現在小米進軍通信業難道僅僅是為了和通信運營商“肉搏血拼”嗎?顯然是沒那么簡單的。在我看來,雷軍這時候推出小米移動,大概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通信業經歷了黃金十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溝通聯絡的需求爆發式增長,這也是直接促成國內三大運營商快速發展的局面。
然而當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人們發現溝通的途徑一下子變得很多,不必再局限于電話、短信,因此通信運營商的話務量和短信量都在呈現下降趨勢,對于依靠傳統電信業務的運營商來說,這種打擊是相當殘忍的。
小米在做什么?是要和運營商爭搶仍在不斷萎縮的通信市場嗎?當然不是。
他正在通過推出“小米移動”完善在新生態中的重要一環:通信。
電話、短信的萎縮已是趨勢,流量的猛增也是現實。一方面,小米可以通過大量的新增用戶獲得流量收入;另一方面,本身具備支付功能的MIUI也完全可以支撐更加豐富的商業生態。
更加可怕的是,或許小米根本不打算通過流量費賺錢,而只是把通信和上網功能作為“福利”補貼給用戶,從而提升用戶粘性。
換句話說,運營商曾經的“大餐”到了小米移動這里,或許變成了“甜點”。
單一的業務形態面臨著邊緣化和低值化的風險,這比什么業務收入萎縮要恐怖多了。
小米剛剛進軍虛擬運營商,真要逆襲運營商倒是還很困難,但至少讓本來就已經白熱化的通信競爭市場又增添了新的不穩定因素。雖然談顛覆還為時尚早,但必要的關注還是要給的。否則,真有一天變成狼,就不是講故事那么簡單了。
本文轉自品途網;作者顧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