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小眾思維
有一個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愛,我們將這種偏愛叫個性化需求,客戶最愿意為這種個性化需求掏腰包,這個觀點我想大家都認可。如果你的客戶能夠發出這樣的聲音:“這就是我日里思、夜里夢的東西,甭管多少錢,給我來一個”,那就說明你的產品成功了。而且這樣的市場行為才是企業追求的最理想狀態。多少企業為了這個狀態在鍥而不舍地奮斗,可是幾十年過去了,雖然從理論上越來越成熟,但在現實的商業實踐中,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狀態。
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企業不知道小眾顧客群體到底要什么;第二,企業的個性化產品推出來了,但不知道客戶在哪里,同時由于產品數量有限,不能形成規模效應,成本也會太高。
但現在好了,互聯網來了,溝通方便了,于是像客戶要什么產品,客戶在哪里之類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為企業進行細分和聚焦提供了落足點,這樣,市場資源就實現了理想狀態的有效配置。行業越來越細分,產品越來越細分,然后讓在細分領域最有實力、最有資源、最有優勢的企業聚焦去做,直到將這一領域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到第一、做到極致。
有人說電商不盈利,不成功,馬云的成功代替不了電商,但最近就有兩家電商企業獲得了盈利, 并成功的進行了IPO,它們分別是聚美優品和唯品會,一個是專注于化妝品的,一個是專注于品牌特賣的,所以成功了。這是一個趨勢,大而全,什么都搞的企業在互聯網時代必死無疑。有人說,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不也是多元化經營嗎,那不一樣,人家的運營模式是平臺化生態系統的運營模式,需要大規模的客戶做支撐,但最開始不也是專注于一點嗎?騰訊專注于即時聊天工具,百度專注于搜索,阿里巴巴專注于電商。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小眾化、個性化經濟已成為必然,不遵循這一趨勢的企業將必死無疑。
大眾先變屌絲,然后屌絲變小眾
剛才我們說在互聯網時代要大眾變小眾,但我強調一下,在大眾變小眾之前,最好要先將大眾變為屌絲,然后才是屌絲變小眾。
為什么呢?我們先看小眾,小眾就是一種個性化需求。在當今的社會層次結構中,可以將社會群體分為三層:
第一層是上層的貴族階層,他們也有個性化需求,但這種個性化需求是一種奢侈型需求,對產品的原料和品位的苛求要求給大多數企業設置了一個隔離帶,同時他們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般企業未必能接觸的上他們;
第二層是中間層,有一定收入,文化水平尚可,追求個性,但口袋不太鼓,這就是所謂的屌絲,我個人理解就是一個人吊在半空不上不下,既不貧窮,又不土豪,同時還追求點小品位。這類群體市場規模非常龐大,容易成就企業。
第三層就是生活層,每天踏踏實實生活,需求比較大眾化。用馬斯洛需求模型分析,他們還處在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層面。
可以看出,最能產生個性化需求的是貴族階層和屌絲階層。貴族階層的群體特征明顯,在傳統經濟時代就已經讓一些有實力的公司捷足先登。屌絲階層是最難區隔出個性化需求的群體,而且規模龐大。互聯網的意義就在于可以幫助我們將他們進行區隔(大多數屌絲都熱衷上網),產生出一個個的小眾需求,每個需求背后蘊含了巨大的市場價值。
所以我們應該先將滿足大眾的思維切換為滿足屌絲的思維,因為屌絲市場聚集起來就可能是一個上千億甚至上萬億的規模。馬云的余額寶中已經有1000個億的資金額,這正是利用了屌絲規模龐大,集少成多的原理產生的一個偉大創舉。
小眾再變長尾
大家可能會產生疑慮,小眾經濟的市場容量能有多大,能撐得起企業的盈利需求嗎?
大眾經濟的市場需求規模巨大,但是基本處于紅海之中,競爭劇烈,產品同質化嚴重,大打價格戰,企業利潤空間越來越小;
而小眾需求的群體,雖然需求不大(曲線不陡),但競爭小,針對特定的客戶,利潤空間很大。
其實,不同小眾市場的規模加起來是遠遠大于大眾市場規模的,這就是長尾經濟。
總之,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經營思維應該是大眾變屌絲、屌絲變小眾、小眾變長尾,然后在長尾中繼續找小眾,小眾中繼續長尾。這樣周而復始,一方面可以讓企業不斷的尋找和發現差異市場,同時在這些市場中取得絕對優勢,另一方面,這些多個差異市場加起來,也會給企業帶來規模經濟效益,只不過這種經濟效益不是在一類市場中獲取的,是在多個不同的市場中獲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