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是制造業提升效率和競爭力的重要思想和方法論,眾多的企業都想要通過精益生產來除病驅疾,強身健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所以許多的精益咨詢公司便應運而生,精益咨詢師們大多數都是來自各行各業現場的實干家,有豐富的精益知識和項目經驗。精益咨詢師是企業的醫生,那么他們是如何在短時間內對制造型企業進行精益診斷,快速找到病灶,開出良方的呢?在參觀診斷過眾多各行業、各生產模式的制造型企業后,總結出一些心得和大家討論:古有扁鵲的“望聞問切”四診法,且聽精益診斷“看聽問理”四診法。
第一法,“看”:最直觀地獲得對該工廠整體效率的印象。
一看員工的工作節奏和表情。員工的工作節奏代表的時間分析和現場管理的水平,員工的表情輕松代表他的工作很順暢,較少被異常所打斷。
二看員工是否頻繁走動,離開崗位,表示車間異常發生多少,以及人員的利用率。如果員工頻繁離開崗位,現場走動的人較多,那么可以說明流程設計上有問題,管理水平差。
三看產品是否流動,過程是否有等待,有沒有很好的流動起來。工序之間若存在等待說明產線設計平衡率不好,制程不穩定。
四看在制品庫存是否可控,各工序之間的在制品數量和原材料庫存數量是通過設計計算出來的,是可控制的,最好是有物理限制(Poka-yoke),不可控則是由工人經驗或流過來多少做多少。在制品的數量和可控性是非常直觀、有代表性的精益指標,注意:很多時候當你發現現場像清場一樣的零庫存,很有可能是作秀給你看的。
五看設備開動率,表示工廠產能利用情況和訂單量狀況,初步了解管理層的關注方向是“活下來”還是“長胖些”。
六看異常品,異常品包括了不確定狀態的在制品或材料,有質量缺陷的在制品和材料,從數量和缺陷類型大體可以評價工廠的制程良率水平,供應商的質量水平。
七看產品、物流路線,一方面是指設備布局,很多都是集群式設備布局,這就勢必會造成物流路線比較長且存有大量庫存;另外一方面是指物料配送,有無配送規則及配送路線以及物流人員的標準作業。
一個有效率的精益工廠應該是現場5S較好,流動順暢,庫存可控,井井有條,員工各司其職,輕松工作。通過觀察,大概就可以判斷出該企業現階段的管理水平。
簡單的總結為:看表準、找問題、追真因。
第二法,“聽”:直觀了解流程的穩定性。
一聽車間是否有奇怪的異響。有時在工廠突然聽到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一般不是產品返修,就是工具工藝有問題。如果噪音很大(如鈑金沖床),也需要關注員工安全職業健康防護。
二聽安燈報警聲和頻率。如果現場安裝了安燈,卻半天都沒有任何動靜,多半是安燈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就是個擺設。如果安燈頻繁報警(三五分鐘就響一次),也可以說明現場救火事件比較多,流程整體不夠穩定。
三聽有沒有員工呼喊吆喝聲。常常發生的情況:“叫料基本用喊,管人基本用吼。”“叫支援部門半天不來,來了就像吵架。”這都是很典型的未引入精益生產的現場現象。
在這里進一步可以印證我們前面的對該企業管理水平的判斷。
簡單歸納為:聽異常,識狀態。
第三法,“問”:獲得企業參與者對企業現狀的評價和反饋,了解公司文化。
一問現場工人,問工人們幾個問題,引導他們的回答,獲取我們所關注的信息。你對你現在的工作滿意么?預期的是抱怨和贊賞。(看員工滿意度)
你經常向你的主管提建議么?你提出的建議會獲得主管的反饋么?預期的是YESOR NO,以及原因。(看上下級溝通是否順暢,員工是否有渠道和意愿參與公司改進)
你覺得你這個活兒難干么?預期的是YES OR NO,以及原因。(看作業標準化程度)
你覺得你這個工序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地方?預期的是一大堆有待解決或已經解決了的問題。(看工程師們是否深入產線以及他們的能力)
你覺得這活兒干著累不累?哪里特別累?預期的是YES OR NO,以及原因。(看產線設計的人機工程學水平)
二問領班線長,通過交談了解領班線長每天都處理些什么事情,哪些事情占用他每天的工作時間最多,哪些事情最為棘手。通過觀察和交談了解到領班線長這種第一級的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由于制造基本上是處于制造型企業的末端流程,通常,領班線長處理的問題越復雜,能力越佳,說明該公司支援部門的能力很弱,流程混亂,導致現場管理者什么異常都得面對處理,故而訓練出一線管理干部的超群能力。
三問主管經理,了解主管經理層級人員的經驗經歷能力,對精益的了解程度。觀察他們的整體素質,對企業的態度,精神面貌。因為在推進精益生產的過程中,這一級的人員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所謂的“變革代理人ChangeAgency”,他們的對精益的認可程度和參與程度將直接影響成敗。通過交談還可以了解企業高層的管理風格,是“三不管”還是“一言堂”,是“家族企業文化”還是“合伙人制文化”等等,判斷推行精益的阻力和助力。
四問廠長總經理,重點要觀察的是領導層為什么要推行精益,他對精益的預期是什么?他對推行精益的決心有多少,是2000%,100%,80%還是50%,又或者是負值?領導層是推動精益的贊助者(Sponsor),在推動精益的起初,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推動,只有在后期形成精益文化后,才可以預期自下而上的力量。所以爭取到領導層的決心是精益成敗的關鍵點。
通過有目的地“訪談”企業各個層級的員工,初步可以判斷在該企業推行精益生產可能碰到的阻力和助力。了解各個層級的痛點和關注點,已可成竹在胸。簡單的總結為:高層問經營、中層問心病、基層問方法。
第四法,“理”:通過行走,初看數據,對企業的物流,信息流,時間流,資金流四個流和管理指標進行梳理把脈。結合前面三法的觀察,進一步印證你的判斷。
一理,梳理物流。關注工藝流程,生產布局。從材料進廠到成品出廠,沿著工藝流程在各個車間走一遍,在心中繪制整個物流的完整地圖。在走的過程中,看工藝設計,工裝夾具,設備狀況,線體大布局和工位的小布局,了解整體工藝水平。初步測量產線設計節拍,了解產能瓶頸,在制品堆積點,了解信息傳遞方法,關鍵質量風險點,生產計劃點,物料供應流,成品撤退,垃圾撤退路線等。
二理,梳理信息流。了解從接單到發貨整個價值流里面的信息流動,每個環節的前后并行關系,每個環節信息溝通的頻次和方法媒介,所運用的系統模塊(ERP,SAP,MES等),了解產品質量的可追溯性,了解過程控制中的信息獲取點和獲取內容。
三理,梳理時間流。參觀原材料倉庫和成品倉庫,在心中勾勒時間流。原物料占幾天,過程占幾天,成品占幾天,大概估測從接單到發貨的端對端的周期。了解呆滯品(材料和成品)的數量占比和產生原因。
四理,梳理資金流。了解產品的成本結構(人事,材料,維護,業務等各部分費用構成)。了解公司的財務報表,重點看庫存金額占比,管理費用,人工費用,材料費用等詳細信息,可以在去參觀工廠前做好預習。
五理,梳理管理指標。一般工廠都會使用到的一些管理指標有許多,如人均產值,單位面積產值,生產力,良率,報廢率等等。理解企業為什么會選擇這些指標,以及他們的計算方法,眾多的指標和它們的趨勢,可以幫我們快速了解這個企業在行業里的排名程度,當然前提是我們心中已經有個度量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