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會對稱嗎?
信息會對稱嗎?
信息不對稱作為社會現實,就像空氣的存在一樣為大家公認。正是信息不對稱,促成了交流和交易。人們追求成為信息掌握者中的優勢一方,進而導致不同人或組織的競爭力的差異。在一個規則給定的社會系統中,正如財富的兩極分化加劇一樣,信息連同知識的擁有程度,也呈現加速的兩極分化。
問題是,給定的規則現在被新的信息技術歷史性地打破了。由于計算和傳播能力的泛化,信息的流轉必然間打碎過去的區隔和屏障,信息的生發、傳遞、加工幾乎可以隨需而取。唯一的阻隔是:流轉環節加入定價。但事實上,為信息定價已經越來越少(信息經濟甚至獲得免費經濟的別稱),所以信息逐步對稱的判斷,應該是順理成章的。
知識會對稱嗎?
知識是對信息、經驗等加工而成的,是一種“產品”。由于個體差異性的存在,付出的加工意愿或技能不同,人們擁有知識產品的質或量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同樣地,由于新技術變革,知識也可以很方便地電子化存儲、傳播和加工,但為知識定價似乎在信息免費的前提下仍有合理性,所以為知識買單本身會讓知識的不對稱會存在更長時間。但我們談的是趨勢,同樣可以確認的是:當知識生產的邊際成本趨于零,或知識免費的衍生價值大于知識的直接交易所得,那么,知識免費和知識對稱就很快成為現實了。
信仰會對稱嗎?
這個問題重要而奇怪。對稱的信息和知識是否會帶來對稱的體驗、情感和價值觀?我們本能地希望不要如此,否則豐富的個性將不復存在,我們人生也暗淡無光了。但我們又不得不看到一個宏大不可擋的趨勢:普世的價值觀改變著地球上的每個種族,而LV和蘋果們在統一馴化我們的感官和認知。在個性解放的表象下,是人類共性的回歸。也許由此果證了佛的智慧:萬象皆空,萬法同宗。
二、知識產品還能商業化嗎?
關于知識的有償交易還會發生嗎?知識還能是有價的產品嗎?還會有以此為業的“知識工作者”嗎?(當然,現在誰也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知識分子”了)。
只能說,在可預見的時間內(就算是諾獎得主,恐怕也只能預見個三、五年吧),知識作為有價產品的存在還會是常態。尤其是那些針對性的專門應用的知識,作為分工在市場中獲得回報。
專門性知識的商業化:比如某一類產品或某一功能部件的設計知識,甚至針對某一種特殊問題(故障、缺陷、風險等)的有效的應對方法。這些知識附著于產品并與產品價值一體化,所以在產品生產的供需鏈中,它們通過定價和交易來實現價值。因而可以推斷,社會制度中的專利機制仍會在長期存在,但專刊知識對市場的貢獻程度會逐步降低。
知識商業化的領域明顯在縮小,知識共享化的領域在同步迅速擴大。
基礎性知識的社會化:以基因解密為標志,那些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而基礎的知識系統,會越來越開放和共享,包括生物、太空、地質甚至人類歷史等。對此研究所需的資源,也由共同資源或私方募捐解決。
應用性知識的社區化:以開源社區為標志,那些影響個體生活和應用的知識,將逐步在用戶社區內共建、共有、共有。知道、愛問、知乎或維基百科、谷歌藝術計劃等是知識社會化的1.0版,各類軟、硬件設計的開源平臺社區是2.0版。3.0版以大任咨詢推出的“改善在線”和“勝任在線”為典型。
我們仍不可高估這些知識的交易價值。在維基百科上,在開放的論壇和社區里,在公共的平臺中,越來越多的精品知識在無限免費地開放中。
三、知識將如何生產?
人們不買知識,不等于不用知識。
恰恰相反,今天而后,知識成為每個人的首要追求,成為每個組織的首要資源。那么,既然不買,這些知識哪里來?奧秘在于:人人都在生產知識,而且人們在免費的互助中生產和共享知識。
企業的知識來自哪里?
傳統的思維是:一來源于以老板為首的決策層,二來源于以研發為代表的專家團隊,三來源于外部購買(比如請調查、設計、咨詢機構)。但新的實現是,這些傳統的來源越來越不可靠,更不足夠。更有用、更及時也更豐富的知識,來源于員工、客戶和合作方。工作一線的人發現問題,識別原因,尋找對策,實現方法。企業的知識生產,就是建立一種機制和系統,讓每個人都參與發現并共享解決問題、實現目標所需要的知識。
生活的知識來源于哪里?
以往的認識是,來源于師長的教導,來源于書本的傳承,來源于專家的指導。我們的感受不會騙自己:這些渠道用心良苦,卻于事無補。更有用的生活知識,來源于搜索推薦,大眾點評,朋友圈和更重要的——屬于自己的體驗和發現!所以,關于求學,關于育兒,關于家裝,關于旅游,等等,我們瞬間可以獲得無窮的知識,那同時是因為,我們自己也為此貢獻了別人無法經驗到的知識。
社會的知識來源于哪里?
好在現在這不再是禁忌的話題。治理社會的知識來源于哪里?習慣的理解是:一靠英明領袖,二靠官僚精英,三靠優良傳統。而無情的現實是:愈是偉大英明,官僚強大,傳統穩固,這個國家愈是低效、動亂和沒落。安邦定國的知識如何取得?來自于由下而上的群眾路線。中國最有效的土改、經改和政改,都是或將是由民眾促發、地方實驗而推動中央跟進的。遇難更強的美國,不是靠總統的神力,而且凝聚全民智慧和力量的民主共治機制。道理如此簡單:如果人民群眾都不是社會知識的創造者,何談“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
知識的生產將由集中式轉向分布式,將由精英將向民眾。正如配置再好的中央電腦運算比不過眾多分散的普通電腦聯合運算一樣,專家的頭腦太強大,也敵不過發動大家一起思考。諸葛亮的智謀,也許3個個臭皮匠頂不上,但30個或300個呢?
而分布式的知識生產之所以更有效率,是因為新技術為這種知識的生產提供了“平臺化”的應用。隨時互動,永遠在線,自建共享,這類自洽的、UGC式的知識生產系統會越來越多地出現。
所以,與其在生產和銷售知識產品,不如轉而創建知識生產的平臺。那些知識生產的商業機構——出版商、調查設計公司、培訓咨詢公司、學校等等,在新趨勢之下,會順利實現自己的轉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