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在英國脫歐后,全球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看似荒謬的現象。”原摩根大通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龔方雄在近日舉行的“睿查洞見·趨時而動——2016海銀財富第三屆財富管理高峰論壇”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他所說的荒謬現象,一是美國核心通脹率接近2%,GDP名義增長率在3%-4%之間,但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卻低于1.6%,這意味著持有國債所獲得的收益還跑不贏通漲與GDP增速;二是盡管日元處于負利率環境(將日元存入銀行反而得向銀行支付利息),但大量資金仍然追逐日元。
龔方雄認為,這背后深層次的原因,一方面是全球央行QE資金不斷超發,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泛濫所致;另一方面是避險投資情緒過于高漲,甚至出現非理性投資的狀況。
“也許我們高估了英國脫歐的影響。”龔方雄進一步指出,很多人認為英國脫歐是黑天鵝事件,對英國與全球經濟帶來很大的負面沖擊,但現在回看,英國脫歐除了讓英鎊貶值15%,對全球經濟好像沒有太大的影響,甚至英國與歐洲股市還在不斷創新高,英國近期零售銷售等經濟數據良好(主要是因為英鎊貶值吸引大量購物需求)。
在龔方雄看來,英國脫歐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之所以低于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是英國脫歐是一個政治行為,在西方政治界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小的。而英國人選擇脫歐的一個深層次原因,源于他們對歐洲內部結構性矛盾的不滿——盡管歐洲實現了統一的貨幣政策,但各國的財政政策還是相對分散獨立的,導致歐洲內部很多國家財政債務累累,需要貨幣貶值增強出口改善經濟基本面,但德國等經濟發展良好國家則希望歐洲央行能收緊貨幣政策遏制通漲壓力。這導致歐洲內部經濟金融政策很難實現統一,引發英國民眾的擔心。
“但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身處在一個相對荒謬的資產配置時代,以及黑天鵝事件不斷涌現、市場反應相對夸大的環境下,更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資產配置策略。”龔方雄認為,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一個很大的不確定性,就是美聯儲耶倫在上周發表鷹派言論后,美聯儲年內加息幅度究竟是一次還是兩次,這很可能導致美元大漲以及人民幣承受更大的壓力。為此,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盡管短期金融市場是一個以逐利為導向的非理性市場,但中長期而言,金融市場會變得理性有效,因此國內投資者在資產全球化配置過程不能盲目追逐熱點,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將全球經濟形勢和行業發展趨勢分析放在更長遠的周期內考量,才能做出最好的投資決策。
龔方雄還表示,今年是中國家庭邁入全球資產配置的元年。目前中國的全球資產配置基本以企業行為為主。而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日本家族和企業持有的境外資產比例高達1/3,美國家庭持有境外資產的比例平均約為10%-15%,歐洲家庭持有非本國資產的比例達20%-25%,中國高凈值家庭平均境外資產比例僅為1%-2%。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開始、中國資本市場和基本賬戶的放開,未來全球資產配置將是中國市場的一個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