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我國開始對國外的管理會計理論和方法進行翻譯介紹,將引進的某些經典方法運用于實踐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管理會計是旨在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幫助管理者作出各種專門決策的一個會計分支,其工作范圍當前已經超越了財務核算、資金管理的高度,上升到更深層次地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的過程。如何管好家、當好參謀,這是每一個財務人員都應該考慮和深思的問題。
財務部門是一個企業的眼睛,管理會計人員則是企業的參謀,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現在管理會計的應用仍不成熟,一方面是理論與實際脫節,缺乏嚴密完整和有效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對管理漏洞難以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如對內審報告缺乏有效的運用。COSO(即,美國全國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下屬的發起人委員會的英文縮寫)委員會發布了管理會計整合框架和風險管理整體框架,我國也建立了相關的管理會計規范體系,但即使如此,有些企業所披露的管理會計及其評價信息仍不符合規定,甚至存在很大的質量問題,導致管理層也不重視內部審計對管理會計的評價和披露,無法使內部審計的增值性角色得到體現。
在全球企業面臨的管理會計、風險管理以及治理方面都出現諸多問題的時候,風險導向型內部審計逐步就被推向前臺,明確賦予其在改善企業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這樣定義內部審計: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審計效率是指在審計工作實踐中發生的審計成本與審計成果之間的比率關系,是審計機構強化內部管理、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的重要指標,而效率性審計的目的是在確保投入小于產出、達到預定效果的前提下,改進和優化流程,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
內部審計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它是基于加強內部管理與調控的內在需要而產生與發展的,是管理權的一種延伸,代表了管理權的審計。起初只是為低層管理人員服務,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層管理者已將內部審計師視為風險管理專家、內部審計的組織工作視為處理管理會計問題的“第一反應者”,期待其能成為提高管理效率和經營效益的重要幫手,然而當前其應用卻并不成熟。
大多數組織內部并未設立獨立的內審機構,且其責任定位模糊,工作狀況無序,即使有,也因隸屬關系問題、工作重點偏頗、范圍狹窄等原因導致其獨立性和權威性不高,受到組織排斥,對重大的經濟活動,不能發揮應有的決策能力;企業制度和治理結構不合理不完善,并未針對當下經濟的“新常態”特征,做出相對應的實質性變革;高齡管理層陳舊的觀念根深蒂固,對內審部門增值型業務的重視程度不夠,限制了內部審計作用的有效發揮。
管理會計本質是組織為了達到一定財務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動和過程,包括對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的管理、政策計劃的執行、確保資金的安全、使用資源的經濟性等等;而內部審計的主要目的是評價組織控制,它既對管理會計的健全和有效性進行評價,又能揭露組織潛在的風險和運營達到組織目標的情況。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系。
首先,內部審計工作是在有限的時間與合理的成本條件下進行的,需講究效率與結果,保證管理會計的合理性和企業運行的有效性。通過完善組織治理結構,賦予內審部門足夠的地位,突出內審的“內向性”,即內審是基于組織內部科學管理的需要而產生,是內部多層次經營管理分權制度的產物。因此,應立足于戰略的高度,賦予其相應的職權。如,內部審計部門的負責人應安排具有較深資歷與能力的人管理,擁有充分的權威和獨立性,確保內審人員可以自由地實施審計業務,有能力對審計出的問題和漏洞給予實質性的處理,便于及時糾正和改進管理體系,提升內部審計的效率與質量。
其次,內部審計主體應對審計結論負起應有的責任,適當的組織目標和合理的評價標準都是兩者走向規范的標志。缺少有效的管理會計,內審工作就無法真正展開,而沒有合理的評價指標,就沒有實質意義的管理。內審方式的選擇對管理會計能否有效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通過高效的內部審計可以拓寬管理會計的視野,跳出常規的財務收支審計局限,為管理會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引領管理會計職能的進一步發展。
最后,管理會計是為推進經濟實體的有效運營,而內部審計則側重于協助管理層調查、評估管理會計制度,適時提供改進建議。管理者應善于將兩者結合運用,做到“東鳴西應”,建立起既能高效出具內部審計報告,評估解釋管理會計,為建立科學的理論體系提供依據,又能運用管理會計理論保障內審業務實施的有效操作,保持內在邏輯的一致性,使理論能更好地為實踐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