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在我看來是最重要和值得關注的項目,一方面公司經營狀況和趨勢都體現在收入之中,理解公司的收入內容、結構、市場競爭力和未來趨勢較為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數行業中,會計收入確認相與一般人的商業常識和理解十分貼近,不像成本確認那么復雜(像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等成本的成本計算,成本計算容易出錯。假設利潤率為10%,如果成本多計了1%,利潤可能就減少9%左右)。
對于收入,比如看最新上市的云游Forgame,會從兩個維度列表披露自主研發運營游戲的分成收入和91wan的推廣運營分成收入明細、比例和每年變動,以及游戲發布和退市的數量和分布,甚至告訴你研發者和推廣運營者的利益分成大概是2:8 (你還會看到,Forgame研發的游戲在別人平臺上發布的收入遠高于自己平臺上發布的收入然后進一步去挖掘信息和思考)。對于成本費用,主要也是看結構和內容,比如對Forgame,我會看他的人工成本(主要分研發和91wan運營)有多少,推廣費用有多少(或者你也有意識到,最近兩年,網游廣告非常多,Forgame的推廣費用支出增長非常厲害,而且最近一年,推廣費用增長速度超過了收入的增長速度)。
3 瀏覽資產負債表結構
看兩年現金余額以及現金流量表的收入支出分布。拿應收賬款余額除以月均營業收入,看應收賬款到底大致相當于幾個月的收入(應付賬款類似),掂量一下靠不靠譜,無法掂量也可以知道一下有個底。現金+各種應收應付款的凈額可視為一個公司可確定的類現金資產(補充:A股個別公司預付賬款很大的,在會計上經常是做錯賬,比如將預付購置固定資產計入了流動資產)。土地和房產的市價和賬上價值差別比較大,需要單獨拿出來劃分出來看,專用機器和軟件、長期待攤費用以及商譽大多數時候可以視為低價值或無價值資產,因為賣出去不值錢,而其掙錢能力已經納入利潤表分析中已反映的盈利能力了。
看利潤表是想知道公司最近幾年都掙了多少錢以及增長率如何,可以粗略但不太合理地匡算它未來10年能賺多少錢。看資產負債表是想知道公司現在手上有類現金資產。這兩者加起來就是公司的絕對估值,不準確,但可以心里有底。看利潤表比看資產負債表要花時間得多,因為資產負債表反映的凈資產是已經存在的事實,它是多少就是多少,八九不離十;但看利潤表的收入、成本和費用,了解背后的業務經營狀況,以及行業前景、競爭狀況和企業的競爭力,進而來預測公司未來盈利前景和增長率,才是最核心和最困難的地方。
4 關于現金流量表
可能學會計的才知道,現金流量表是根據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倒算出來的,并不是每一筆現金流的匯總(官方指引就是這樣編制的,也沒有公司做賬會去精細到劃分現金流量類別)。所以,現金流量表并不重要,因為他所反映的事實,已經分散在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明細里面,他僅僅起到輔助作用。(比如:一個公司賺很多錢,現金卻沒增加,如果沒有現金流量表,我需要去看費用支出情況和資產增減的情況來了解公司的現金到底花去哪了;有了現金流量表,我們可以把現金流量表當作去目錄去查看,就可以更快定位現金增減在哪里)。另外,現金流量表涉及較多計算過程,如果編制者不細致還容易會算錯,再之現金流量表有些項目是列示”總額“還是”凈額“編報表的人也很容易出錯,看報表的人自然就會不太肯定或信任。所以,現金流量表在我看來,僅僅是一個承擔一個現金流量的”目錄“的角色,而且還要小心它到底有沒有計算對。
補充:有些財經媒體現金流量表是另我費解的,比如理財周報上這篇:《萬福生科如何造假》,倒數第二段講到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存在的邏輯矛盾。我沒有仔細看萬福生科的財報,但分析方式是有問題的:其一,現金流量表是倒算出來的,有邏輯錯誤只能說明他計算不對,財報質量有嚴重問題,跟造假還不能產生直接聯系,造假本身不會導致會計邏輯錯誤,最多只會導致數據看起來不符合商業邏輯;其二,購建固定資產預付款屬于非流動資產,本來不會在預付賬款反映。
5 財報中會忽略不看的東西
稅項:稅務是最復雜的會計處理內容之一。但可能我比較另類,我幾乎從來不看;因為上市公司相對守法,只要按規定交稅,如果你了解稅法,那它是怎樣就是怎樣了,無關一個企業的盈利和成長能力;
非經常性損益:非經常性損益無關一個公司的核心能力,它所產生的一次性后果已經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了(比如政府給公司補償發了100萬元,這100萬元已經變成現金體現中公司的現有價值上了,在利潤表上我會當他沒發生過);對重大非經常性損益我才會去看,比如像A股上賣鍋的愛仕達,因為政府征地補償了上億的現金,那我會猜想,這公司拿到大筆錢后會怎么花,能否促進創新和研發。
其他不重大的財表項目,比如如果其他應收款金額一直都不重大,我就完全不看他了。
大多數會計政策:財報中會有會計政策的長篇幅,我只會選擇性看個別獨特的東西,比如制造業中的折舊政策,收入成本很難劃分的公司采用的確認方法,其他大多數完全忽略。
將財報瀏覽完后,就已經大體上了解公司的資產規模和經營狀況,包括利潤率是多高,是輕資產還是重資產等等,但是如果不是業內人士,很難判斷經營收支是否符合商業邏輯(比如最近有人質疑中銀絨業的存貨高到讓人難以置信),這就需要盡可能需要尋找業務接近的公司財報來做比較,這也應該是所有財報使用者避免不了要做的事。看單一公司的財報只能看到單一的事實,而缺乏一個衡量比較的基準容易會使人缺乏方向感,如果能做到縱觀同行業、相近行業和不同行業的財報,看財報就能在心里有所比較,心里更有底,所以,到底還是得多看。
而對于估值,專業投資或分析人員會將多年財報數據羅列出來,采現金流量折現等方法進行估值(在人大經濟論壇可以找到一些可參考的模版),估值涉及假設過多從而難以量化準確,但依然有重大參考意義;對于時間有限的業余人士,拿最近幾年的利潤和凈資產做一個粗略的估值計算,在考慮股票流動性產生的財富放大效應的基礎上,與市值做比較,也多少可以讓自己心里有些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