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全面預算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促進了公司的逐步完善與成熟。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軌時期,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格局,很多企業引入了全面預算管理體系。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增強盈利能力、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企業價值的有效管理方法,但由于我國全面預算管理實行時間較短,缺乏實務經驗,使得企業全面預算管理在預算目標設計、執行控制、考核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
預算松弛嚴重
企業的內外部信息使用者往往存在信息的嚴重不對稱,企業在預算編制時會利用這種不對稱,采取高估成本費用、低估收入、夸大實現預算的難度等手段,使預算的應然數據與實然數據之間產生較大差異,即“預算松弛”。雖然這一現象產生于編制過程,但對整個全面預算管理的有效執行都會產生直接影響。
缺乏戰略眼光
全面預算管理應該以戰略為導向,將戰略管理與全面預算管理緊密結合。而許多企業由于戰略導向不明,盲目擴張和發展,在沒有清晰明確的戰略前提下進行全面預算管理,導致預算目標只注重眼前,且各期編制的預算相互獨立,難以連貫銜接,致使全面預算管理與戰略目標嚴重脫節。
執行監督失效
全面預算管理是企業總體規劃的細化和量化,所表述的是理想化的經濟狀態,在其實施過程中,定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難以有效實現預算目標。所以,在預算執行中,建立有效的監督制度對于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預算平穩執行至關重要。但在實踐中,大多數企業沒有建立監督制度,預算執行缺乏剛性,當實際結果與預算目標產生較大差異后只能被動接受現實。
業績評價脫節
全面預算管理應既重過程,又重結果,而且把預算的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與績效管理有機結合,以實現預算管理與業績評價掛鉤。然而,實踐中往往預算管理與業績評價相互脫離,從而很難達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盡管內部審計只是以幾個關鍵的動態指標為中心,可是審計針對的卻是公司的整體,體現的是公司全面的管理能力。也可以說,內部審計活動就是公司的高層人員對經營的看法,這對于內部審計來說是重大的考驗。尤其是在全面預算管理體制下,審計的關口前移,審計重點由事后評估轉變為事前和事中對風險的預測以及評估,這對于風險的控制非常有利。但與此同時,審計風險也提高了。因此,作為審計人員,一定要明確風險及其控制的關系,這對于審計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