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網北京5月26日電(李警銳 楊牧 實習生趙京文)26日上午,亞信非政府論壇首次年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會議的主題是“戰后國際秩序與亞洲安全”。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閻學通在會上表示,應該充分利用亞洲地區多種文化、多種思想、多種認識的優越性,建立起來更符合這個地區多樣性的地區秩序。
閻學通指出,關于國際秩序的話題最近引起熱烈討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冷戰后美國一家主導的國際秩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各國都在關心今后國際秩序的變化是會對其安全更有幫助還是帶來更大的危害。
閻學通表示,任何時期,在相同的秩序下,每個國家面臨的安全環境是不一樣的,它對每個國家的安全所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因而,指望建立一個讓每個國家都從中受益的國際秩序是不大可能實現的。
閻學通分析亞洲地區的環境表示,亞洲地區擁有世界上40%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擁有48個國家。這48個國家在同一個全球國際秩序下,面臨的安全環境是天壤之別的。
他指出,整個亞洲地區相對安全環境較好的是東亞,然后相對較好的是南亞地區,南亞地區冷戰之后發生戰爭沖突的次數明顯或規模的烈度都明顯小于冷戰時期。其次相對安全環境較好的是中亞。然而西亞地區還處于戰爭的騷擾之中,而且有多場戰爭現在還在進行著。
因此,閻學通認為,雖然我們已經享受了全球性秩序在避免世界大戰發生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但一個統一的國際秩序,是不能解決所有國家的問題的。亞洲地區的多樣化更決定了我們在這個地區要根據亞洲次地區的多樣性來考慮每個地區的國際秩序建設成什么樣子。
閻學通表示,在創造符合本地區或者次地區的國際秩序建設中間,所需要的理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我們現在通常有一個認識,認為只要有了經濟的基礎,國際間的和平就能夠維護,就能獲取安全。這對有些國家可能是客觀的事實,也確實是這樣。但對那些長年處于戰爭狀態或者現在處于戰爭狀態的國家,經濟發展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經濟發展不能夠解決這些國家的安全問題。比如在利比亞和敘利亞自從2011年發生戰爭以來,這些國家的經濟建設沒有起到任何維護這個地區安全的作用。
為此,閻學通表示建議,由于亞洲地區有這么48個國家,我們應該充分利用亞洲地區多種文化、多種思想、多種認識的優越性,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把這些各種不同的看法的優勢都發揮出來,從而能夠建立起來更符合這個地區的多樣性的地區秩序。這樣才可能使得亞洲地區能夠減少戰爭,促進合作,維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