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了,我常常漫步在煙臺渤海灣遼闊海邊時,腦海中經常思考:為什么40年前一個微不足道做電視按鈕的小公司今天能成長為世界級制造業巨頭?
今天的富士康絕對是全世界消費性電子產品制造業的巨無霸:
2013年財富500強 30名 營業額 1320億美元
2014年財富500強 32名 營業額 1331億美元
在職員工數量超過120萬,不算全世界其它國家30多個分公司,僅中國大陸就有36個分公司。每天為世界幾十億人生產世界一流公司(蘋果、微軟、英特爾、惠普、SONY、Dell、華為等)設計的一流電子產品。
今天的富士康執世界消費性電子產品之牛耳。
有人說這種偉大的成績來自于郭臺銘的"虎氣"與"霸氣";
有人說這種偉大的成績來自于百萬員工"團結拼搏精神";
有人說這種偉大的成績來自于公司抓住了IT業帶來的"巨大機遇";
。。。。。。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是要給出一個全面、客觀和最有說服力的答案需要認真的思考。
同樣的時代,同樣的機遇,為什么有的企業就很強盛?有的企業卻衰敗?諾基亞與摩托羅拉衰敗了,蘋果與小米強大了。答案就在企業領導者身上。企業領導者身上的能力、理念、決心、價值觀、精神和靈魂等思想形成的"企業文化"是企業能夠從誕生、成長到壯大、強盛最后到達偉大境界的關鍵。
郭總裁曾經說過:"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四千年前種子掉到土里時就決定了,絕對不是四千年后才知道."那富士康這棵神木的種子來自哪里?為什么會落到郭總裁身上?
郭臺銘,祖籍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南嶺鄉葛萬村。他曾經多次提到,自己是山西人,晉商精神是他追求的企業精神。2009年郭總裁投資拍攝的《白銀帝國》體現了郭臺銘的一個精神情結,拍一部反映晉商的片子,拍一部反映中國人商德的作品,他也常常以晉商自榮。更直白的說,是為郭臺銘找一座精神門,塑一件精神袈裟,這是他的內心所需。作為成功的全球商業帝國的成功者,除了賺取利潤,為社會貢獻經濟價值,更要為社會貢獻精神價值,用德魯克所言的“企業家精神”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
晉商之魂是什么?話劇《立秋》中有一段貫穿全劇的家訓:“天地生人,有一人應有一人之業;人生在世,生一日當盡一日之勤。勤奮、敬業,謹慎、誠信。”郭總裁看了此劇,感觸很深,把晉商之魂歸納為8個字:寒微自拔,縱橫并達。
橫跨明清之際,走南闖北遍布歐亞大陸,執中華金融商業之牛耳500余年的晉商所形成的“節儉勤奮、明理誠信、精于管理、勇于開拓”的晉商精神就是今天富士康企業精神與企業文化的淵源。
500年的晉商風云,彪炳了5000年的中華歷史。明清晉商之所以能夠橫空出世,匯通天下,更是得益于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積淀與文明的傳承。因為三晉大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先們,是中國禮樂文化的肇創者、政治文明的設計者、商業文明的開創者……。"三晉大地優秀文化"就是阿里山的神木種子里的基因。
柏林大學校長李希霍芬男爵在他的著作中稱贊晉商說:"山西人具有的卓越商才和大企業精神,有無比優越的計算智能和金融才華"。今天的富士康雖然面臨許多問題,但是它取得的偉大成就和體現出的大企業精神絕對稱得上"新晉商"崛起的代表。
文章寫到現在我們可以有一些初步結論:
三晉文化----->儒商精神----->晉商精神----->鴻海精神----->富士康企業文化 是今天富士康成功與偉大的根本原因。
實際上,在輝煌的背后已是"不惑之年"富士康面臨許許多多嚴峻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被滿滿的負能量包圍,員工陽光心態的不足和工業精神的缺失.
1. 多年媒體無休止負面新聞的報道讓公司及全體員工遭受許多心理壓力,其中許多員工會產生自卑情緒.這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員工怠工,生產效率低及人員流動性大.網絡與新聞報紙的一次次負面消息的報道就一次次從外部耗掉公司的一些正能量,而且似乎看不到盡頭.
2. 從早期就與公司一起成長的臺灣和大陸的開辟江山的功臣陸續離開富士康是從內部逐漸流失公司的正能量.雖然不斷有外聘主管進來補救,或許因為企業文化等原因,效果不理想.
3. 內部員工的抱怨氛圍濃厚,而且互相傳播向外輻射,影響度越來越大.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國民抱怨的社會,富士康是一個員工抱怨的企業.抱怨的氛圍直接帶來的就是員工消極的態度和工作執行的不到位,進而影響產品品質與生產效率,最終損失的是公司的利潤和員工福利.這屬于典型的惡性負能量循環.
4. 以泰勒制和軍事化為主的員工管理模式無法適應80及90后的員工,雙方的摩擦與沖突折損公司的正能量.
5. 除了深圳總部外的其它園區員工培訓的不足導致來自全國各地的員工無法了解企業文化及公司愿景,更不用談大家能形成凝聚力和鴻海精神。
想一想"諾基亞"和"柯達"的衰落,那么大家對"不惑之年"富士康如何迎接下一個40年可能是世界性的企業難題的說法就不奇怪了.但無論富士康采取哪種改革方式,扭轉公司從負能量蔓延到正能量傳播,培養員工的"陽光心態"是第一步必走之路.
陽光心態是積極、知足、感恩、達觀的一種心智模式。陽光心態是新時代提倡的“幸福員工”與“幸福企業”的追求的終極目標。時時刻刻都在被外界批評與質疑的富士康最急需要的是自己內部員工的陽光心態和正能量,只要我們自己員工心態強大,公司的事業就一定會蒸蒸日上。
富士康從早期發家產品"電視按鈕"到"連接器"到"零組件"到"整機"到"3C"到"6C"到"8屏一云一網"到2015年公司新戰略"云移物大智網+robot",你就可以看出富士康制定的戰略非常清晰,準確并且與時俱進.2015年公司制定的"云移物大智網+robot"新戰略就是依據"工業4.0"時代發展的需求制定出來的.
工業4.0(Industrie 4.0)是德國政府2010年正式推出的《高技術戰略2020》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強調"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實質是實現信息化與自動化技術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和奠定德國在關鍵工業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地位.
當前,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受到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因此,學習和借鑒工業4.0的理念,建設智能工廠,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是推動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劑良方.
同樣作為中國制造業的典型代表的富士康更需要學習和借鑒工業4.0的理念,抓住工業4.0時代的機遇,完成企業的成功轉型.我們都知道"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旨在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訊技術和網絡物理系統等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工業4.0"還有一個特征就是生產的"一體化"和"無人化",把不同的設備通過數據交互連接到一起,讓工廠內部,甚至工廠之間都能成為一個整體,整個工廠只需要很少的工作人員.
"智能工廠"是"工業4.0"的核心愿景,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工廠都不需要人?不是,只要是工業時代,就需要人,需要更多高"工業精神"素質的人.
大批高"工業精神"的員工是"工業4.0"倡導的"智能工廠"的軟實力基礎.沒有"工業精神",中國及富士康同樣會輸給 "工業4.0"時代其它國家."工業4.0"是德國為了保持它的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最先提出來的.但德國上百年之所以能保持制造業的優勢的最主要原因是無數德國人身上的"工業精神".去過德國的人都會注意到,德國馬桶的水箱是鑲嵌在墻里的.這意味著,馬桶水箱里的機關零件必須泡在水里幾十年不能壞,水箱一旦出問題,必須把墻拆掉.想想后果挺可怕,但德國人就這么自信.德國人對細節的重視,對質量的苛求令人驚嘆.
汪中求先生的一本書《中國需要工業精神》提到:具有工業精神的生產者,對待消費者應當永存敬畏之心,絕對不能拿消費者當試驗品,絕對不能讓不合格的產品流向市場,而是要確保流通到市場上的產品都是精品;具有工業精神的企業,應當耐得住寂寞,經得起利益的誘惑,將"十年磨一劍","一生做好一件事"作為自己的選擇,致力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工業精神的企業,愿意在人才方面進行長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真正的工業化人才;具有工業精神的企業,對員工,特別是生產一線的員工,倡導的是孜孜不倦地對手藝的專注,產品的專注,像瑞士鐘表匠一樣的精神.
這種工業精神也是今天富士康最需要的.雖然處于消費性制造企業龍頭的富士康幾十年來已經培養了上百萬高素質的職業工人,但"工業4.0"時代對員工的需求標準更加嚴格與高質量.只有公司在人才方面進行長期大力的投入,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培養更多真正的具有工業精神優秀人才,即使在"工業4.0"時代,富士康也能在制造業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和霸主地位.培養員工的"工業精神"是第二步必走之路.
工業4.0新時代已經來臨,只有在繼承"老鴻海精神"基礎上,通過給員工注入"陽光心態"和"工業精神" 打造出一批擁有"新鴻海精神"的優秀產業員工,富士康才能在世界電子產品制造業中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和霸主地位,繼續譜寫新晉商的華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