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馬島戰爭爆發30周年!
30年前的今天——1982年4月2日,隱忍百年的阿根廷突然出兵,一舉收復了被英國占領近150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從而引發了一場長達74天的海空大戰!
結局是:阿根廷功敗垂成、馬爾維納斯得而復失!
今年,又是南海爭端繼續升溫、南海局勢持續惡化的一年,是“南海困局”隨時有可能演變為“南海危局”的一年,特別是在美國
戰略重心東移、高調重返亞太的背景下,更是如此!
從萬里之遙的馬爾維納斯,到近在咫尺的南中國海,從30年前的馬島戰爭,到30年后的南海困局,在我眼里,這簡直就是一個“巧得不能再巧”的歷史巧合!
還是那句話:歷史上經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關于30年前的馬島戰爭,曾經有這樣一些評價:
這是一場二戰后從未有過的“高緯度作戰”——戰場環境極為惡劣。
這是一場二戰后從未有過的“反航母作戰”——英軍航母多次受到攻擊并疑似被擊中。
這是一場二戰后從未有過的高水平潛艇戰與反潛戰——攻擊型核潛艇首次參戰并取得首次戰果。
這是一場二戰后從未有過的導彈化空對艦作戰與艦隊防空作戰——空艦導彈首次參戰并擊沉多艘水面艦艇。
這是一場二戰后現代化水平最高、距離我們時間最近的大規模兩棲作戰——迄今為止仍然是“絕版”。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場標志著戰后局部戰爭開始進入“高技術戰爭時代”的現代化海空戰!
1982年,在這一年,世界上爆發了兩場舉世矚目的局部戰爭:一場是英阿馬島戰爭,一場是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爭(又稱第五次中東戰爭)。
1982年,在這一年,一位年輕的中國軍旅作家,以兩篇經典的報告文學:一篇是《這里是馬爾維納斯》,一篇是《惡魔導演的戰爭》,使當時生活在相對閉塞環境中的中國人,最早了解了這兩場戰爭,他的名字叫劉亞洲。
1982年,在這一年,我剛剛走進中學的校門。讀著《這里是馬爾維納斯》,我知道了撒切爾夫人與加爾鐵里,我知道了“超級軍旗”與“飛魚”導彈……讀著《惡魔導演的戰爭》,我知道了沙龍與阿拉法特,我知道了五次中東戰爭與貝卡谷地空戰……中學時代的我,正是從這兩篇經典的報告文學中,最早懂得了:什么是現代戰爭?什么是高技術化的現代戰爭?
如果說,30年前的報告文學《這里是馬爾維納斯》,使我最早接觸到了馬島戰爭的話,那么,我最早以學者的眼光來注視馬島戰爭、研究馬島戰爭,則是在15年前的1996年,正在國防大學讀研的我,在田小川大姐的鼓勵下,斗膽寫下了兩篇反思馬島海戰的文章——《常備者勝》、《制電磁者勝》,發表于《艦船知識》1996年第4、第5期。
正是這兩篇現在看起來略顯稚嫩的文章,引發了我此后“一發不可收拾”的“馬島戰爭情結”:
10年后的2007年,我在CCTV國防軍事頻道的《大家談》欄目中,一口氣聊了8期的“馬島戰爭系列”……
2011年開播的BTV《軍情解碼》欄目中,凡屬馬島戰爭的相關話題,幾乎全都被我“硬搶”了過來……
還有這兩年,我在北師大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給他們辦的博士課程班講授《孫子兵法》課程的時候,都要專門講一堂案例分析——《以孫子兵法復盤英阿馬島戰爭》……
大家也許會問:近年來發生了這么多的局部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我為什么獨獨專注于30年前的馬島戰爭?
我的回答是三句話:太像了!太全了!太懸了!
太像了!——這是一場“雖然與我們遠隔萬里、卻又讓我們似曾相識”的海空戰!
戰爭起因:島嶼主權歸屬,海洋權益爭端。
戰場環境:雖然遠離大陸,尚屬近海島嶼。
交戰雙方:
一方是陸上大國,另一方是海上強國。
一方是新興的陸上大國,另一方是老牌的海上強國。
一方是發展中的新興陸上大國,另一方是衰落中的老牌海上強國。
一方是為了收復被占領土,另一方是為了捍衛重要利益。
一方是依托本土的近海作戰,另一方是萬里遠征的遠洋作戰。
實力對比:
總體實力雖然差距較大,但戰場對比又是各有優勢:一方是“陸強空多”,另一方則是“海強空優”。
太全了!——這是一場“參戰裝備最全、作戰樣式最全”的現代化海空戰!
參戰裝備:
這是一場北約制式海空裝備之間的高水平對抗,交戰雙方幾乎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裝備,就連核武器也是“動而未用”!
交戰雙方都有航母——攻擊型航母對反潛航母。
交戰雙方都有潛艇——常規潛艇對核潛艇。
交戰雙方都有現代化戰機——岸基航空兵對艦載航空兵。
交戰雙方都有精確制導武器——空空導彈、艦艦導彈、空艦導彈、艦空導彈、空地導彈、地空導彈、反輻射導彈——堪稱“導彈大會戰”!
作戰樣式:
這是一場幾乎涵蓋了現代戰爭所有作戰樣式的“經典戰例的百科全書”——空襲與反空襲、封鎖與反封鎖、登陸與抗登陸、潛艇戰與反潛戰、航母戰與反航母作戰、電子戰與反電子戰……
太懸了!——這是一場“不僅戰爭進程充滿懸念、而且戰爭結局也充滿懸念”的經典海空戰!
硝煙散去,當我們回首這場80年代的經典海空大戰時,在我們屢屢為阿根廷軍隊在戰爭中的先勝后敗、功敗垂成而扼腕長嘆之時,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樣一些問題:
假如,阿根廷的開戰決策不是如此之草率?
假如,阿根廷的戰爭準備不是如此之倉促?
假如,阿根廷的作戰指導不是出現如此之多的低級失誤?
還有最后一個“假如”,那就是:假如,上述的所有的“假如”都不再是“假如”的話?
馬島戰爭的歷史究竟會被如何改寫???
重復一遍:歷史上經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