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組會討論時,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就是居民健康問題。
神經內科專家樊東升代表提到,應當對社區居民進行慢性疾病風險的篩查,納入大醫院的隊列研究當中,由三甲醫院的專家提出醫療監控方案,社區醫院的醫生進行具體執行,并定期評估,根據情況變化修正病情控制的方案。
我趁機提出,慢性疾病的重要發病原因是飲食生活習慣不合理,但醫生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和細節知識來指導病人的飲食起居。如果能夠有社區營養師幫助指導患者的飲食營養,提供咨詢,制定個性化的食譜,解決食物選擇、搭配和烹調中的各種問題,就會讓醫生的治療方案效果更有保障。同時,如果能夠對中青年居民進行膳食營養教育,就有希望減少慢性病高發態勢,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受邀來我們小組參加討論的海淀區委書記崔述強代表對我的話很感興趣。他幽默地說,可是電視上的專家對怎么吃的意見都不一樣,我們聽誰的啊?我趕緊給他解釋,營養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大部分醫生并沒有系統地學習過營養學,尤其對食品營養知識可能沒有閱讀相關專業文獻和專業數據。至于電視網絡媒體上的信息,很多都不是專業人員提供的內容,其中謠言和不確切的內容比例非常大。
崔書記又問我,那么有沒有足夠的人能給我們的居民提供營養服務呢?我回答說,我們北京是全國營養人才最密集的城市,由中國營養學會和北京市營養師協會來提供專業保障,試點幾個社區肯定沒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取消以往質量不高的“公共營養師”資格,正在試點和國際接軌的“注冊營養師”制度。要獲得這個資格,既要有相關專業學位基礎,又要考集合了十幾門課程的綜合考試,而且獲得資格之后還有繼續教育要求,由中國營養學會的高層次專家進行培訓,保證跟上國際營養研究的相關進展。將來逐漸推廣也會有人力保障。
最令人開心的是,崔書記很痛快地說:那就可以在海淀區先找個社區試點!其實試點社區營養師制度這個建議我已經提了兩次了,今年還要繼續提。希望在2017年,能把社區營養指導和疾控、醫療系統的慢性疾病預防工作結合起來,從一兩個社區試點開始,為北京的社區營養工作積累經驗,也為老百姓帶來促進飲食健康的新模式。
市人大代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研究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