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院薊門法治金融論壇上表示,今年年內,中國經濟可能會階段性探底,而在供給側改革中,在“問題導向”下,必須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模式換代升級。
賈康認為,2010年我國GDP增速又站在10.4%的這個高度上,但其后經濟增速有所降低,未來可能再無法看到兩位數增長。現階段,“新常態”的“新”已明朗,也就是經濟處于中高速增長;但“常”也就是結構優化、質量升級版的中國經濟還沒有實現,因此必須抓住我國經濟生活打造“升級版”的主要矛盾方面——供給側,以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實現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從而支持可持續、超常規發展的“三步走”現代化戰略,聯通“中國夢”。
賈康強調,在“十三五”這個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時期,6.5%的GDP增速是“鐵底“,今年年內中國經濟可能會階段性探底,如果處理得好,經濟將企穩,并將對接中高速增長平臺。
但是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失衡、功能不全,同時存在“金融抑制”,基于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的重要性和避免其變為“空心”的防范風險的必要性,賈康建議,必須積極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模式換代升級,要全面推進金融改革,其間要以優化金融領域的制度供給、制度結構為龍頭,推動直接金融成長壯大、間接金融健全增效、金融產品多樣化,構建對各類需求“無縫覆蓋”的現代金融體系。
具體來說,至少包括如下十個方面的改革要點:一是進一步深化金融機構特別是大型商業銀行改革,適當降低國家持股比例,提升社會資本持股比例。
二是積極發展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
三是在政策性融資機制創新中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開發性金融、農村金融、綠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服務體系。
四是依托存款保險制度,積極發展一大批社區銀行、村鎮銀行,通過降低準入門檻,引入民間資本或將現行的民間放貸機構合法化,增加金融供給主體和金融產品,健全小型、微型企業融資體制,并引導小貸公司按“資本金融資、自負盈虧、自擔風險”的原則發展,改進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五是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管制,實現市場化定價方針,在利率市場化的最后“臨門一腳”——放開存款利率取得突破后積極動態優化我國金融體系。
六是以顯著提升直接融資比重為目標,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在繼續完善、開拓主板、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覆蓋全國的股權交易市場,并推動“大資產管理公司”建設。
七是提高金融業穩健性標準,積極穩妥地推進銀行業實現第三版巴塞爾協議,防范銀行表外業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八是加強金融業監管,落實金融監管改革措施和穩健標準,完善監管協調機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
九是做好準備適時實行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十是結合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積極推進PPP(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特別是開拓具有中國特色的“連片開發”、“產業新城運營”等在現實生活中已表現出巨大發展空間的新操作模式。
同時,金融改革還需密切配合其他各方面的改革,特別是在企業經營創業活動“松綁”、“減負”,激發微觀經濟活力方面,應結合當前企業的實際情況,以“負面清單”原則取向,創造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
首先,以自貿區為標桿,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門檻,減少準入控制,同時改革監管方式,優化服務,推動全國統一的行政審批標準化改革,建立覆蓋所有法人、自然人的全國性信息信用系統,執行統一的市場監管規則,以此最大程度地減少社會交易成本,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其次,適度降低我國社保繳費率,同時,加快推進實施基本養老社會保障全國統籌步伐。建立全國統籌的社保體系可結合調入國資經營收益等機制。
再次,進一步推進清理收費,降低企業實際綜合負擔,特別是稅外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