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這個時候,我曾造訪一家做電商咨詢代運營的公司,規模不大,百十號人的樣子。老總對我說,08年電商概念炒得火、淘品牌盛行的時候曾想涉足電商,直到12年年底才正式開啟項目,而電商的紅利期雖說沒有過,但風頭顯然已經被其他的互聯網新興產物所取代,例如時興的微博、玩得比較high的SNS、被捧得很高的O2O,再后來短短的一年時間,微信帶來了一波移動互聯網的高潮。就在上個月老總讓我給他公司分享一次微信營銷的課程,赫然發現,公司的主營業務搖身一變由“淘寶代運營” 變成了“企業微營銷、實體O2O業務咨詢”。互聯網催生的企業商業模式變化速度之快可以一斑窺豹。遺憾的是,直到今天還是有太多傳統型企業溫水煮青蛙,沿用傳統老套的營銷思維布局一畝三分地,或者盲目跟風,最后撞了南墻看不到北。移動互聯網時代,你是否也看不到、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
二十多年前,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實說早在毛澤東時代就已經有過“不重蹈蘇聯覆轍”的討論,其實不難理解,一個東西在不同的環境必然會催生不同的結果,一個政策在不同的體制將催生不同的施行方式,一個互聯網產物在不同的環境下也將催生不一樣的模式。縱觀中國互聯網十余年時間,我們發現很多在中國開創紀元的互聯網產物或者商業模式的誕生都是基于早已在美國時興的產物。例如,最早90年代末端開始出現在中國的B2B、B2C網站諸如中國化工網、易趣網、8848,無外乎都是一些海歸帶回的并復制的先進理念,復制google的基礎上誕生了百度,復制facebook和推特的基礎上有了新浪微博。而不同的產品和模式來到中國有些可以在短時間內火起來,而有些則沸沸揚揚一陣又消停。
11年那會,美國團購網Groupon的團購模式在美國取得了成功,作為O2O的原型,團購網使用折扣促銷的方式將線上的用戶引導到線下實體店消費,在線上購物日漸時興的時代,團購O2O商業模式猶如一針雞血,門戶B2C衰竭、沒抱上淘寶大腿的人看到了希望。于是在2011年的某一天醒來,忽如一夜春風來,中國空降了成千上萬的團購網站,豬團、牛團、貓團、狗團,大有百舸爭流之勢。
遺憾的是千團并沒有活的大家想象中那么滋潤,第二年的寒冬凍死了一大批團購網站,中國團購領域由千團到百團大戰最后到如今的五團,五團的存活還得依靠BAT的大資收購和入股。
團購這一片看似藍海的O2O領域,為什么到了中國就水土不服?
O2O概念催生之下,誕生了不少垂直細分行業的O2O平臺。例如餐飲預訂網站飯統網,2011年之前,名噪一時,后來很少聽到它的聲音,今年的4月份,400電話處于忙碌無人接通狀態,網站也打不開了,供應商去收款,結果人去樓空。飯統網的倒閉讓人深思,飯統網的盈利模式是收取會員年費1000元、收取會員餐廳5%消費傭金、廣告費和團體服務費如承辦年會、培訓等。看似不錯的平臺,卻由于發展缺乏前瞻和應變能力,執著于呼叫中心運作,卻忽視了移動互聯網如APP的時興和人群應用習慣的變化,最后被前浪拍死在了移動互聯網的沙灘上。而飯統網的O2O夢也戛然而止。
不管是團購還是飯統網,這些在美國能夠活的很滋潤的O2O商業模式,到了中國就接不上氣了,不能不發人深思。今年的五月份,我見了一個美籍華人朋友,他說在美國很多超市都會經常搞免費贈送的活動,比如你去一家超市,不管你買不買東西都可以獲贈一瓶可口可樂。我就問他,這樣做那超市豈不是會虧本,萬一很多人不買東西純粹進去蹭喝呢?美籍華人朋友說,在美國很少有這樣的人,一般的人進了超市,領到了一瓶可樂,或多或少都會進去買點東西。這樣超市是穩賺不賠的。后來,我一直在想,如果今天,我們中國的超市都搞促銷,說不管買不買都送一瓶可樂,我想第二天這家超市就該關門了。
在美國,居民使用團購網站絕不僅僅是為了尋找優惠促銷,更多的是把團購網站看做是一種購買新渠道的發現和延伸,例如我經常去一家酒吧,今天我想換換胃口,就上團購看周邊還有哪些酒吧。就這么簡單!在中國,我們把團購當成是低價的高品質享受,非低價不配合,所以商家將利潤壓到最低,甚至是犧牲。雖說短期帶來了不少用戶,但粘度很低,長遠來說,團購對于商家是一種雞肋。
飯統網的倒閉,在目前看來也是偶然中的必然。依靠呼叫中心的O2O外賣點餐,必然被時興的移動互聯所取代。曾經有馬斯洛最高需求,而如今我們本土的人最大需求卻變成了手機和WIFI,美國人去一個地方問得最多的是:你這個地方的酒吧在哪里?中國人去一個地方拿出手機對著服務員說:WIFI密碼多少?所以飯統網的O2O,O卻忽視了M:Moble(手機),失敗也就成為了必然。
再有現在不少互聯網巨頭唱衰實體經濟,都大張旗鼓得搞起O2O了。著實令不懂行的人驚艷了一把,其實不管了騰訊、百度還是剛風頭正盛的阿里巴巴要說玩轉O2O還只是戰略層面的。三者在O2O領域中都存在很多天然的桎梏。完整的O2O應該具備:下單、消費、評價、分享。騰訊的評價和分享自然不必說,依托微信為主的社交非常完善,但是引導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卻需要一個漫長的教育過程,且騰訊作為互聯網巨頭最大的軟肋是缺乏線下實體細胞,也就是地推力量。而百度雖說線上的入口很多,比如百度地圖就有好幾億人使用,但是百度卻存在缺乏會員賬號系統、會員大數據無法整合,旗下團購糯米網核心業務如餐飲、電影院、旅游競爭不過其他團購網。阿里巴巴雖說近兩年做了很多的努力,收購新浪微博,組建菜鳥網絡,但是阿里巴巴的多賬號系統無法打通,輕社交,缺乏地推能力等很多問題。有人問我,萬達有戲嗎?其實萬達的問題是圈地的局限性,一個城市一個萬達廣場,我不會為了吃一頓、買一件飯舟車勞頓半天,而未來家門口實體商超才是O2O真正的重頭戲!
綜上所述,O2O在中國能否成功,絕對不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生搬硬套已經在美國成功的模式。 走一條符合中國特色、消費水平、購物習慣、國民素質、更接地氣的O2O道路才是根源!有人說,今天是O2O的元年;但我說,今年是中國式O2O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