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開啟了一場人與物的對話
縷清人與物的關系,扔掉那你早已厭倦卻又遲遲沒有拋卻的東西,掌控自己的生命,決斷自己的人生,卸下一切負面的物件及其背后的記憶,清除不需要、不合適和不舒服,用最簡單和清爽的自己,輕裝上陣,全然去擁抱嶄新的生活。這是我曾為獨自開發的《斷舍離自我管理藝術》課程簡介寫下的一段話。
如何縷清人與物的關系呢?物品在此時、當下,應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是為舍,即便是以前用過的東西,如果現在已經不需要了,就不該懷著“說不定將來還有一天能用得上”的心情,保存保管收納它,而是讓它們去到此時此刻最需要它們的地方,要有意識地不斷把物品送出去。換句話說,舍是人與物的關系終止。關系終止有主動和被動終止2種,主動終止如上述,被動終止,如物品丟失、意外或消失等等。主動終止:借告別物品來整理內心混沌;被動終止:借放下心中執念來告別物品;舍的目的是把關系終止物品的識別出來,考驗是你的選擇力。舍的焦點要放在當下上。同時舍是要心懷感恩,送出去的物品,如使用過要表示“謝謝!“;沒有使用過要說“對不起!”。
而斷,物品要用才有價值。要覺察到物品的數量和質量,要斬斷用不完的物品,多余物品的流通。斷,我們可以用關系中斷來形容,控制自己不與物發生關系,焦點應放在我要用上(我要用而不是物品能用,以我為主),斷的目的是你要把視線放在我要用物品的專注能力上,考驗你的自控力。中斷有完全中斷和不完全中斷之分,對于完全中斷我們要學會沖動控制,對于不完全中斷要延遲滿足。我的方法是等待10分鐘,10分鐘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大腦處理獎勵的方式,獲得即時滿足感之前等待10分鐘,大腦就會把它看成未來的獎勵。讓您有從容思考的時間,而不是為了即時滿足做出匆忙的決定。我們可以把蕃茄鐘定時10分鐘,在這期間,我們反復問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它”,“它真的適合我嗎”?鈴聲響起,您做個選擇。
何謂離,物品處于恰當的位置,才能展現美感。不斷地重復拷問物品,也拷問自己的“斷”與“舍”,挑選出與當下的自己最相稱的物品,經過精挑細選篩選出的少量物品,能夠各得其所,物品仿佛是回歸了屬于自己的空間一般的離開。
一旦開始施行斷舍離,自己和自己的關系就能慢慢融洽起來,就能不斷提升自我肯定感。要知道,并不是只有在看不見的世界里、在精神世界里才可以做自我探索,那些其實只不過是通過肉眼看得見的世界里的行動而得來的附贈品。
什么叫斷舍離?用四個字來概括:借境練心。整理看得見的空間,提升看不見的心靈。也就是通過整理肉眼看得見的環境,同時也整理自己,這就是人生該有的狀態。
在對話中我們需要用到的三種技巧是傾聽、探詢和表達。
傾聽中有三個層次,內在傾聽、專注傾聽和整體傾聽。在內在傾聽中我們焦點在自己身上,去覺察處在當下物品中你的感受,“這是我需要的東西嗎?,我要帶它回家嗎?”,“如果我扔了它會什么樣結局,不扔的是理由”,“家里有垃圾嗎?”。當你把傾聽聚焦在物品上,試圖去感受物品目前的狀態。“物品處于恰當位置嗎?展現出美感了嗎?”,“物品在此時、當下,出現在需要它的地方了嗎?”,“物品是我要用,還是僅僅能用?”。觀察、表達觀察結果,并進行類比、比喻,與同一情境下的其他想法與模式聯系起來,發掘出自身未曾意識的問題,更堅定你的行動和改變。“我注意到物品與我內心是相通,折射出我的愛好與審美,哪些方面我還能做的更好嗎?”,“我真的做到把自我的欲望降到最低,人生沒有任何的限制了嗎?。”
開啟我們的探詢,探詢的要求是有真正的好奇心。其實你不是真的執著于某件事物而是執著于一個思想;你停止在事物中尋找你自己的時候,那個對事物的執著自然而然會消失。
表達,分享你的想法。把對斷舍離感悟實踐,所思所想分享給更多人。
心境簡單了就有心思經營生活,生活簡單了就有時間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