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采取必要的醫患溝通實施辦法,不僅能讓患者更好地配合醫療活動,還能使醫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患者的整個病史,做出準確的疾病診斷和及時性的治療,從而使病人得到更滿意的服務,達到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目的。
改善醫患關系是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
為什么需要醫患溝通
人的身體生病了,其實更需要醫生給予心理的關懷和溝通。作為一個醫生,由于職業有其特殊性,不僅要為病人解決身體上的痛苦,更應該理解病人心理,消除病人的心理陰影,治病更要治心,給病人一個積極的心態。
醫院確立醫患溝通實施辦法,加強醫患溝通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一方面能夠使醫生積極主動地從心理上、從人性的角度給予患者必要的溝通和關懷,促使醫護人員用熱情、友好的語言、表情和行動,向患者表達自己的關懷、重視和盡力而為,給予了情感上真誠的關注和撫慰;
另一方面使患者對醫生、醫院產生朋友般的信賴,由此減少其身心壓力而使體內產生積極的康復因子,讓患者有一個良好的就醫心理。這樣一來,醫生在付出真誠和關懷的同時,也會收獲患者的信任和尊重,從而也獲得了和諧的醫患關系。
醫患溝通實施辦法
醫務人員與病人溝通示范練習
一、有充分的醫患溝通時間保障
很多醫務工作者抱怨,我們平時那么多工作哪有時間和病人溝通?可見醫患溝通不僅僅是思想教育上的問題,同樣也是機制、制度、方法上的問題。
針對這樣的情況,尤其是一些慢性病的科室,醫院可以從制度上要求醫護人員每天拿出兩個小時的時間專門做醫患溝通,同時做好溝通人數的限制,確保溝通的有效性。
二、確保醫患溝通內容明確全面
醫患溝通一般是病史交談(主要了解患者的病史)、診斷性溝通(主要了解患者的感知)、治療性溝通(主要心理治療)、工作性溝通(主要告知和征求意見)。醫患溝通的目的明確,所以內容也很明確。醫患溝通的內容大致可為分為信息溝通、觀念溝通和情感溝通。
三、有效運用醫患溝通模式
主動-被動模式:這種模式下的醫患溝通中,醫生承擔了主動的角色,病患是完全被動的。醫生的權威性不會受到病人的懷疑,病人不會提出任何意義。這類模式常見于處理急性傳染病、嚴重未上、昏迷、手術患者。
這種模式下,對醫生的責任感、敬業精神和高尚醫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醫生的工作態度和狀態將完全決定患者的生命安危。
指導-合作模式:這種模式下的醫患溝通,醫生是主動的,病人也具有一定的主動性。醫生仍然是權威的,病人尊重醫生的意見,但是可以提出疑問,可以尋求解釋。這也是臨床工作中最常見的醫患溝通模式。
其不足之處在于,一旦患者為達到治療的期望值或發生不良并發癥,叫容易產生醫療糾紛和醫患關系的緊張。
共同參與模式:這種模式下醫生和病人都具有大體同等的主動性、同等的權利,相互依賴共存,共同參與醫療方案的決定與實施。這是目前需要推廣和重視的醫患溝通模式,這種模式下,醫患雙方都有共同點診療愿望,以平等關系為基礎,積極配合、共同參與。
醫院加強醫患溝通實施辦法的相關規定,不僅有助于醫務人員調整自己或患者的醫學觀念,也有助于醫患雙方相互正確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是醫學目的的需要,是醫學人文精神的需要,是醫學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