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瓶頸問題是績效管理的關鍵
《目標》這本書主要講了一個制造業工廠出了問題,羅哥是這個工廠的廠長。這個工廠的主要問題出在生產流程上,產品經常是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內出廠,而且有些定單最長的耽誤了差不多六個月,工廠的經營每況愈下,上司給羅哥三個月的期限,如果工廠不見好轉就要關閉工廠。羅哥在這種情況下想起了他的大學物理教授。所以打電話向教授請教。教授只是問他,你們工廠經營的目標是什么?他經過了很久才找到了工廠經營的目標就是賺錢。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在很多工廠就把他復雜化了,他們把降低成本看成是工廠的目標了,這樣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在羅哥找到賺錢就是經營工廠的目標后,他就想怎么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最后,在物理教授的指導下他終于找到了影響他們工廠目標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生產流程上的瓶頸。這個瓶頸會影響到整個工廠的產出,因為很多零件要經過它的處理才能使用,所以他的快慢決定了整個流程的產出。在他們找到了流程中的瓶頸過后工廠終于有了起色。
賺錢是企業的目標,有效產出、存貨、營運費用是工廠表達目標的三個衡量指標,生產過程的目標又是什么呢?通過閱讀《目標》,我覺得是解決和減少瓶頸問題。解決的關鍵是要預知瓶頸或者稱之為預測瓶頸。
一、如何預測瓶頸?
首先,要建立觀測點。對于以往出現瓶頸次數較多的工程和工程能力相對較低的工程建立觀測點,根據工程能力負荷情況和以往的歷史數據情況,預測可能出現瓶頸的工程。其次,注意瓶頸出現周期。客戶需求的產品總有淡季和旺季,根據以往出現旺季的時間和需求產品的種類,預測出哪些工程可能會出現瓶頸。提前預知到瓶頸對于解決瓶頸問題和減少瓶頸帶來的影響贏得時間。
二、如何解決瓶頸問題?
1、 擴大瓶頸工程的聯系點。對于瓶頸工程互相聯系的點認識得越廣泛、越透徹,對各種條件之間的聯系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就越多,從而準確、全面地把握確定的方向;
2、 根據工程特點擬定解決瓶頸問題思考角度的“清單”,好好琢磨一下那些“能否”的角度,以往的方法可否重復使用,創新的方法能否適用,這樣可以填補思考的空白點,減少漏洞;
3、 解決瓶頸問題后要進行總結。通過對瓶頸的產生和解決過程的總結和思考,形成新的解決瓶頸問題的清單,能夠形成標準的要固化下來。
三、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解決瓶頸問題還要注意以下的操作細節:
1、 追求物流的平衡,而不是生產能力的平衡。所謂物流平衡就是使各個工序都與瓶頸機床同步,以求生產周期最短、在制品最少。生產能力的平衡實際是做不到的。因為波動是絕對的,市場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生產能力的穩定只是相對的。所以必須接受市場波動這個現實,并在這種前提下追求物流平衡,根據瓶頸工程的出產,協調好與之相匹配的供產;
2、 保證瓶頸工程100%的“利用”。正如《目標》一書所言:“瓶頸”上一個小時的損失則是整個系統的一個小時的損失。 一般來說,生產時間包括調整準備時間和加工時間。但在瓶頸資源與非瓶頸資源上的調整準備時間的意義是不同的。如果在瓶頸資源上節省一個小時的調整準備時間,則將能增加一個小時的加工時間,相應地,整個系統增加了一個小時的產出,在瓶頸資源上中斷一個小時,是沒有附加的生產能力補充的。所以,瓶頸資源必需保持100%的“利用”,盡量增大其有效產出。為此,對瓶頸資源還應采取特別的保護措施,不使其因管理不善而中斷或等工;
3、 通過改變加工批量,加快產品流轉速度。對于數量較大的特注品訂單,批量大小是可變的,而不是固定的。同一種工件在瓶頸資源和非瓶頸資源上加工時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批量,在不同的工序間傳送時可以采用不同的運輸批量,其大小根據實際需要動態決定;
4、 合理地進行排產。根據訂單需要的緊急程度和最大出產相結合的原則,對于瓶頸工程的在產和待產品進行合理而有序的排產。瓶頸工程必須按照排產表安排和組織生產,對于待產品要及時拉動;
5、 編排作業計劃時考慮瓶頸工程的資源。涉及瓶頸工程的作業計劃應采用有限能力計劃法,根據瓶頸工程的負荷和排產狀況,先安排瓶頸工程的生產進度計劃,以瓶頸工程為基準,把瓶頸工程之前、之間、之后的工序分別按拉動、工藝順序、推動的方式排定,并進行一定優化,接下來再編制非關鍵件的作業計劃。
《目標》全書闡述的核心思想是TOC理論(約束理論),目標和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的基本理念是:限制系統實現企業目標的因素并不是系統的全部資源,而僅僅是其中某些被稱之為“瓶頸”的個別資源。約束理論認為,系統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個組織的行為由于自身或外界的作用而發生變化,盡管有許多相互關聯的原因,但總存在一個最關鍵的因素。找出制約系統的關鍵因素加以解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管理的藝術就在于發現并轉化這些瓶頸,或使它們發揮最大效能。約束理論就是一種幫助找出和改進瓶頸,使系統(企業)效能最大化的管理哲理,是事半功倍的管理哲理。
同樣,績效管理是處于錯綜復雜的問題矩陣之中,要解決問題就必須把瓶頸問題解決,如果瓶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整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解決問題的優先權就自然放到了瓶頸問題這里,資源的分配自然也要偏向這里。出現瓶頸問題并不可怕,通過逐個識別和消除這些“瓶頸”,使得績效改進方向與改進策略明確化,從而達到有效出產的目地。
備注:轉載本文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