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多年,很多企業高速發展到今天,形成了大量的原始積累,但隨著國內巨大市場發展空間的改變,國外低沉本出口優勢的喪失,中國人口紅利的下降,過去那種野蠻生長,以及靠機遇,靠粗放戰略的成長模式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面對戰略優勢的改變,企業的戰略執行究竟如何呢?企業的組織執行力到底來源于何方,從戰略到執行的過程又該如何演變呢?筆者引入執行三要素模型:組織、管理、文化。
筆者在企業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組織、管理、文化三要素配合得當的企業,發展就會生機勃勃,競爭力增強。三要素互相支撐,如果配合不合理,往往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問題。
一、企業組織(骨骼系統)
筆者把企業組織比喻成一個人的骨骼系統。如果組織設計不合理,權責不統一,這樣的企業就是軟骨病,缺乏一個堅強的支撐體。帶來的現象往往是管理層的不斷淳淳告誡,比如說告誡大家要有責任意識,要有質量意識,要有敬業精神等,或者說不要好逸惡勞、不要拖延工作等。反正到處都是“要”與“不要”。時間長了,還有可能本來沒有問題的工作,真正出現大的問題。這也體現了管理越來越無力,只能通過這些空洞的語言來強調變化,其實什么問題都解決不了。
組織建立清楚了,管理才有意義,管理才有基礎,可以不夸張說,組織就是企業的靈魂,是支撐一個企業的基本要素。沒有恰當的組織,管理、文化、自我管理等都是浮云。
當然,小企業和大企業,因為發展的階段及遇到的市場環境不一樣,企業就會涉及到變革的問題,涉及到變革的剛性和柔性問題。剛性是變革的信仰,是變革的意志和方向,必須變;柔性是妥協,是平衡,甚至是雙贏,是一種最大可能降低阻力的執行方式。
二、企業管理(肌肉系統)
骨骼搭建好以后,組織基本有了框架,輔以必要的流程,大家職責清晰,知道該干什么,方向和目標清晰。但只有組織上的權責明確,還無法實現戰斗力,因為沒有動力去支撐大家好好干,為什么要好好干。
企業的管理系統就相當于一個人的肌肉系統。最核心的就是激勵系統,是利益的分配方式,在這個框架中,干得好與干的不好要區分出來,區分出來后要有必要的激勵措施。如果企業基本的管理不到位,做不到“賞優罰劣”,企業就會患上肌無力,人才戰略就會出現問題。帶來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努力工作,整體渾渾噩噩,找不到努力的理由,推一下就干一下,整個氣氛都很慵懶。最后想干點事情的都會走掉,企業會淪為一潭死水,惡性循環。
杰克韋爾奇說過:“我就只干兩件事,一是給合適的人搭建合適的舞臺,二是客觀評價他們的貢獻,給予必要的激勵。這兩點做好了,他就是個卓越的領導者。” 韋爾奇做的就是搭建權責清晰的組織,并給予必要的評價和激勵。
三、企業文化(血液系統)
組織和管理,是企業必不可少的兩大重要部件。但光有組織和管理還不夠,任何管理措施都無法把每一個細節控制到,總會有各種各樣的邊界問題。
而企業文化就像一個人身體的血液系統一樣,如果組織沒有大家認可的文化,就如人患了貧血,面色蒼白,勞累憔悴。體現在企業中就是花費巨大的精力在避免風險和漏洞上。老洞補上新洞出來,而有些時候,組織之間的配合空隙,是無論如何都無法解決的,通過管理來解決邊界問題,往往會帶來無比巨大的成本,往往一抓就死,不抓就亂,上上下下都累得要死。
好的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對企業來說,是最大的財富。文化好比人的血液,通過這些血液,潤滑制度間的縫隙,彌補骨骼和肌肉覆蓋不到的地方,降低管理的成本,同時加速組織的新陳代謝,保證組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舉一個餐館的簡單例子,好的服務是各環節無縫對接,在分工的前提下,分工不分家,壞的服務是客人叫了好幾聲,都沒人送筷子來,因為大家覺得不是自己的事情。在這里,就出來一個問題:分工以后,如何配合,誰負責?如果出現突發情況,怎么處理?再詳細的規章制度,都定義不清楚這些工作。這個時候文化和價值觀就需要發揮作用了。
價值觀是支撐企業成功的潛在力量,是解決模糊地帶的知道力量。這好比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法律再完美也需要道德來約束,這樣社會才能良性。
企業的問題錯綜復雜,上述觀點在于嘗試構建一個成功企業的通用管理要素模型,即骨骼、肌肉、血液模型。類似的管理模型在希望管理學中也曾有所構建,只是角度有所不同,希望能對你的企業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