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此人從出生,成長,歸宿都充滿神奇。他的學生亢桑子,詹何,孔子非仙即圣;《道德經》的研究者,王弼,河上公,韓非子,司馬光個個都是人中豪杰;解釋《道德經》的人,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呂洞賓,范應元,不是皇帝就是神仙;抄寫過《道德經》的人,王羲之,趙孟頫等都是書法界圣賢泰斗;引用《道德經》的人,孔子,潘金文,奧巴馬,布什,,,都是國家元首。
潘金文:
在聯大主席戴斯的主持下,潘基文將左手平放在1945年舊金山會議上簽署的原版《聯合國憲章》上,舉起右手,正式宣誓就職。在隨后用英語和法語發表的就職演說中,潘基文表示,作為聯合國秘書長工作是一項無尚的榮耀,他對會員國的支持與鼓勵表示感謝,同時也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潘基文表示,作為秘書長,他將在會員國之間、聯合國系統內部以及聯合國與諸多國際伙伴之間,發揮一個協調員和建橋者的作用。他援引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
(1893—1976,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 (《中國哲學里的科學精神與方法》:在一定的條件下,壞的東西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的東西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老子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還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
里根:
美國前總統里根1988年在“國情咨文”講話中說:“中國的老子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從此,《道德經》身價倍增,有8個出版社爭相出版該書。
2008年,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后第一次訪問中國。在對北大學生演講時,在講到自己當選后的經歷時,第一次引用《道德經》中的名篇“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出自《德經》第五十三章。)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1828—1910)當年曾經說:“我的良好精神狀態歸功于閱讀孔子,而主要是《老子》。”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1943年,我在美國認識愛因斯坦。他書架上的書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經》德文譯本。
引用《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說:“行大道,民為本,利天下”。
贊揚《道德經》的人有國外名人:
李約瑟(1900-1995,英國科學家):
中國人性格中有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于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了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中國科學科技術史》)
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也有中國古人:
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司馬遷《史記?老傳》):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司馬談(西漢史學家司馬遷之父):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記·太史公自序》)。
王弼(226-249,哲學家):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唐玄宗(712-756在位):
(《道德經》)其要在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此大旨也,及乎窮理盡性,閉緣息想,處實行權,坐忘遺照,損之又損,玄之又玄,此殆不可得而言傳者矣。)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圣學》)
宋真宗趙恒 (998-1022)說:“《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說:“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于治人之術至矣。”(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
宋朝文學家蘇轍(1039—1112)說:“言至道無如五千文。”(蘇轍《雙溪集·遺言》)
宋朝朱熹說:“蓋老聃,周之史官,掌國之典籍,三皇五帝之書,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語而老子傳之,未可知也。”(《朱子文集·卷三·答汪尚書》)
n 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學家,后人稱其為百源先生,是理學象數學派的創立者。他根據《易傳》關于八卦形成的解釋,參雜道教思想,虛構了宇宙構造圖式和學說體系,以推行解說自然和人事變化而形成了象數之學。主要著作是《皇極經世》。
(老子,知《易》之體者也。《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御制道德真經疏》)
宋太宗(976-997在位):
伯陽五千言,讀之甚有益,治身治國,并在其中。(《宋朝事實》卷三《圣學》)
歐陽修(1007-1072,文學家):
老子為書,其言雖若虛無,而于治人之術至矣。(彭耜《道德真經集注雜說》卷上)
蘇轍(1039—1112,文學家):
言至道無如五千文。(蘇籀《雙溪集·遺言》)
魏源(1794—1857),晚清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湖南邵陽人。為主張“通經致用”的今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譽為“放眼看世界之”。。主要著作有《古微堂集》、《老子本義》等。
(《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其言兵之書乎!“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之能先”,吾于斯谷岳之形。)
明太祖(1368-1398在位): 《御注道德經》
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
清世祖(1644-1661在位):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余言,明清靜無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倫物,世固鮮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經序》)。
還有科學家:
李政道( 1926~)理論物理學家(牛頓力學已被量子力學來代替,在量子力學中有條很基本很重要的定律叫“測不準定律”。。。。。從哲學上說,“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著名數學家陳省身說:“1943年,我在美國認識愛因斯坦。他書架上的書并不多,但有一本很吸引我,是老子的《道德經》德文譯本。
還有文學家:
曾國藩提出應“以老莊為體,禹墨為用”
文學家林語堂(1895—1976)在《老子的智慧》中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自閃光耀。”他還說:“ 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魯迅——— 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胡適——— 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道德經》這本書洋洋五千言,是完全沒有固有名詞的,是用警句和格言來編輯的,但它采取了對偶和韻文的文體,而其內容表現同采取了巧妙表意的逆說法。《道德經》有一種魅力,它給在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
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到兩種新的譯本問世。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經》以外就是《道德經》。
臺灣著名道家傳人,著名學者蕭天石先生用47000字為他的《道德經圣解》作序,以驚世人重視。
一部書能讓世界各國古今中外的帝王,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軍事家,醫學家,儒家,佛家等等都引用,都稱贊的書,唯《道德經》莫屬。
《道德經》像佛經一樣,是一部古人超常智慧的總結,不是用常態智慧能夠理解的。所以才有一本5000多字的書,而解釋的書卻汗牛充棟。由于年代遙遠,流傳中有散落,以至于形成了很多版本的《道德經》。為了使熱愛國學,熱愛生命,熱愛探索生命秘密,探索大道秘密的人士更好的學習《道德經》余參閱數十個版本,用兩年時間,整理出一部完整的《道德經》。現在再根據自己所學所悟,給予精解。正如《易經》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望與愛好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