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時愿意下輩子選擇做男人,特別是“老朋友”如期而至的那幾天,不同程度的痛經讓女人變得嬌弱、令人憐惜。有些事只有靠女人自己,按摩、調養、滋補,勤勞的女人才能遠離痛楚。
月經可謂是女性的“老朋友”了。一個女性的一生平均會有400次月經。如果以每次經期持續5天來估算,則將有67個月(也就是5年半以上的時間)是處在生理期間。
然而伴隨生理期而來的經痛,卻也是困擾女性最多的“副”作用。痛經雖不能致命,可其帶來的痛苦,女性卻是深有體會的。
英國一家醫學權威機構調查得出,全球80%的女性有不同程度的痛經。牛津大學婦科專家肯尼迪博士在英國科學成就學會會議上說:“2/3 婦女患上痛經,3/4 病發后無法工作。”
有不少女性甚至錯誤地認為,痛經是月經周期的自然部分。
總結前人的經驗,一般認為痛經多由情志不調(惱怒、抑郁等)、經期受寒、濕熱下注、氣血虛弱、肝腎虧虛等原因引起。
雖然我們可以盡量遠離這些疼痛的導火線,但有時候確實會有疏漏。一旦發生疼痛,除了依賴止痛藥,我們能否做些什么來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呢?
掌握28天小規律,搞定“大姨媽”
1、在月經前3-7天,每夜睡前仰臥,用雙手掌根自臍部往下部由輕而重,下推100下,約5分鐘,然后用掌根在腹部順時針地環摩腹部5-10次。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肚在臍周反復旋轉按摩3-5分鐘,最好產生溫熱感。
2、從大腿內側、腳踝骨內側到腳骨的沿線,用手的根部及手指的指腹按摩,能消除下腹部的緊張。用拇指按壓在尾骶骨上方,找出感覺舒服的地方,重點性地按揉該處3-5分鐘。
3、背后按摩,自己不方便操作,可以找家人幫助。俯臥趴在床上,體位要舒適自然。按摩者用手掌或掌根從自上而下,從頸根部位推至臀部,反復進行多次。
4、然后用手掌或掌根揉摩腰骶部3-5分鐘。用按壓法在八髎(可用拇指在骶骨部位按壓,找出最舒適點)、腎俞、命門、脾俞、肝俞、腰眼等穴位處進行揉按,每穴1分鐘左右,以局部出現酸脹感或有向下反射感為好。
5、用整個手掌緊貼腰骶部,以指尖垂直于脊柱的方向來回快速摩擦2-3分鐘,使局部出現灼熱感。最后再用自上而下的推法操作幾次結束。
以上方法要求經前1周開始使用,每日1次,直到月經來為止。此外,平日有空閑時間便可以進行,最關鍵的是要持之以恒。要有信心,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健康。
中醫認為,月經病與腎、脾、肝、氣血、子宮等都相關,而且痛經有寒熱、虛實之分,可以痛感來分類:喝熱飲痛感減弱屬寒,痛感加劇屬熱,喜按喜揉者屬虛,越按越痛者屬實。
痛經者平時應忌食生冷和酸辣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佳。
推薦幾個治療痛經的小方子。如果痛經嚴重,還是要去醫院進行專業診療:
(1)氣虛血弱型
平時體質較虛,面色發白或發黃,缺少光澤,常有精神疲憊,肢體乏力感。常在經期中或結束后感覺小腹隱隱作痛,或小腹及陰部空墜,揉按之后有所緩解。有的伴有月經量少,顏色較淡。
推薦藥膳:黑豆蛋酒湯
材料:黑豆60克,雞蛋2個,黃酒或米酒100毫升。
制法:將黑豆與雞蛋加水同煮即可,具有調中、下氣、止痛功能。
用于婦女氣血虛弱型痛經,并有和血潤膚功效。
(2)肝腎虧損型
時常有腰膝酸軟感,或頭暈耳鳴,或潮熱,眼眶晦暗,經后明顯。經期或經后小腹綿綿作痛,經色淡黯量少。
推薦藥膳:川芎丹參煲雞蛋
材料:川芎6克,丹參12克,雞蛋2個。
制法:上藥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去殼再煮片刻,吃蛋喝湯。
(3)寒凝血淤型
一般有受寒史,常表現為小腹冷痛,熱敷或飲熱水后疼痛緩解。經量少,經色黯黑,有血塊,臉色發青發白,怕冷,腹瀉。
推薦藥膳:姜艾薏仁粥
材料:干姜、艾葉各10克,薏苡仁30克。
制法:將前兩味水煎取汁,將薏苡仁煮粥至八成熟,入藥汁同煮至熟。具有溫經、化瘀、散寒、除濕及潤膚功效,適用于寒濕凝滯型痛經。
(4)氣滯血淤型
一般是由于不良情緒引起的。比如經常生氣、惱怒,遇事愛鉆牛角尖、想不開,動不動就郁悶。這種類型的人平時經氣就有失通暢或經期情緒波動較大,暫時影響了經氣,經氣不通則血液運行受阻而瘀滯。
常表現為小腹脹痛或刺痛,按揉腹部疼痛反而加重,有時伴有胸脅乳房脹痛,煩躁易怒,經行不暢、量少,經色紫黯,血塊較多,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或有膜樣物排出后疼痛緩解。
推薦藥膳:益母草煮雞蛋
材料:益母草30克,雞蛋2個。
制法:兩種材料加水同煮待蛋熟后再煮片刻,吃蛋喝湯。
經前疼痛不用愁
痛經最早記載于醫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建議女性朋友在經期前按壓以下這些穴位來調理身體。
經前開四關
四關,指雙手虎口處的合谷穴和雙腳對應位置處的太沖穴。這四個位置是人體氣機通暢的關鍵位置,按之有助舒暢心情、舒緩抑郁或發怒的情緒,從而調暢氣血,緩解經期疼痛。
【太沖穴】在足背面,從第一、二腳趾中間向后輕輕按壓,能摸到明顯的骨間隙所造成的凹陷,就是太沖穴。
【合谷穴】將手掌伸直,拇食指分開,在第二掌骨的中點邊緣處取合谷穴。將另一手拇指立起,用指尖沿第二掌骨中點骨邊用力按下,持續一分鐘,此時會感覺到明顯的酸脹或酸痛感,甚至會向手指或手腕部放散。
【血海穴】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第一次找血海穴時,可以找朋友幫忙,坐下屈膝,另外一個人以對側手掌按住你的膝蓋,2-5指向膝上伸直,拇指向膝內側約呈45°角斜置,指端盡處所點的位置就是血海穴。
【三陰交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先找到內踝尖,沿內踝尖向上推按,可以摸到脛骨的后緣,這里就是足太陰脾經在小腿部的循行線。內踝尖向上約一掌(四指并攏為一掌)處為三陰交穴。
痛經患者平時飲食應多樣化,不可偏食。應經常食用些具有理氣活血作用的蔬菜水果,如薺菜、香菜、胡蘿卜、橘子、佛手、生姜等。
身體虛弱、氣血不足者,宜常吃補氣、補血、補肝腎的食物,如豆類等。另外,必須補充礦物質、鈣、鉀及鎂礦物質,也能幫助緩解經痛。
專家發現,服用富含鈣質物質的女性,較未服用者不易發生經痛。鎂也很重要,因為它幫助身體有效率地吸收鈣。不妨在月經前夕及期間,增加鈣及鎂的攝取量。
推薦美食:燒絲瓜
材料:絲瓜800克,水發香菇50克,姜汁適量。
制法:先將水發香菇去蒂洗凈,絲瓜去皮洗凈切片。鍋燒熱,加入生油,用姜汁烹,再加瓜片、香菇、料酒、精鹽、味精,煮沸至香菇、絲瓜入味,用濕淀粉勾芡,淋入麻油,調勻即成。
功效:益氣血,通經絡。
經后養血這樣做
經后養血點按以下穴位:
【太溪穴】在內踝尖與跟腱后緣之間的中點處,拇指指尖立起,用力掐按,使酸脹感向足跟部放散,一次點按3-5分鐘。
【足三里穴】取足三里時先要找到它上面的犢鼻,當我們屈膝時,髕骨與髕骨下方的韌帶(髕韌帶)外側凹陷內就是犢鼻穴。自犢鼻穴向下約一掌,旁開脛骨前緣一橫中指寬,即為足三里穴。用力點按此穴,點按1分鐘后可略放松,改點為揉,1分鐘后再施點法,如此反復3-5次。
推薦美食:山楂泥
材料:鮮山楂1 000克,紅糖250克。
制法:將山楂洗凈后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文火熬煮至山楂爛熟,加入紅糖250克,再熬煮10分鐘,待其成為稀糊狀即可。
山楂療適合血淤型痛經患者,此類患者表現為行經第1-2天或經前1-2天發生小腹疼痛,待經血排出流暢時,疼痛逐漸減輕或消失,且經血顏色暗,伴有血塊。
患者從經前3-5天開始服用本方,每日早晚各食山楂泥30毫升,直至經后3天停止服用,此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即可見效。中醫認為山楂具有活血化淤的作用,是血淤型痛經患者的食療佳品。
生活常識防痛經
(1)積極進行婦科病的診治,及早發現和排除各種器質性病變。
(2)上述治療方法貴在堅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起到防病、保健、治病的作用。
(3)注意并講究經期衛生。月經墊宜用質地柔軟、吸水性能好的消毒棉墊,應以勤換為原則。經期必須保持外陰清潔,洗澡只能淋浴不可盆浴,以防臟水進入陰道。
(4)注意飲食均衡。痛經患者在月經來潮前3-5天內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不宜吃得過飽,尤其應避免進食生冷食品,以免誘發或加重痛經。月經已來潮,則更應避免一切生冷及不易消化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蔥、生蒜、胡椒、烈性酒等。
(5)注意保暖,避免受涼。突然或過強的冷刺激有可能使子宮及盆腔內血管攣縮而引起痛經或月經驟停。此外,經期身體抵抗力降低,受涼后更易感染疾病。
因此,經期必須注意保暖,尤其是下半身的保暖更為重要。應避免用冷水洗頭、洗澡、洗腳或淋雨、涉水,也不可坐泥地、磚地或水泥地。
(6)保持心情舒暢。精神緊張或情緒波動都能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從而引起月經失常或加重經期反應。脾氣急躁者,更需注意克制,否則過于激動,很有可能使月經減少或突然停止。
(7)生活作息要規律。注意勞逸結合,保證充足的睡眠。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