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財富500強榜單中,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現虧損,其中中國(含港臺)有16家,而這16家企業全部為內地的國有企業,虧損總額高達377億元人民幣。
這500強中,中國(含港臺)共有100家企業。這100家企業中,國有企業一如既往占絕大多數,在80%以上,而且,中石化取代了美國??松梨诠?簡稱“美孚”),在榜上排名第三,打破了該公司與沃爾瑪和殼牌三足鼎立的歷史。這些足以顯現中國國有企業強勁的發展步伐和不斷擴大的國際影響力。但是大面積虧損的情況,卻又說明國有企業存在自己的短板。
當然,國有企業虧損原因復雜。有國企性質的原因,比如很多國企承擔著公共服務的角色,主要目的不是盈利,而且產品價格是政府定價或是政府指導價,盈利能力受到多方面的約束。也有歷史原因,比如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等。但是,國企自身的缺陷無疑是重要原因。客觀地說,大而不強的問題在不少國企身上存在著。國有企業要不斷增強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就必須找準自己的短板,深入改革,全面發展和壯大自己。
對癥下藥壓縮管理費用
對比中國和美國一些大公司,可以發現,中國公司的營業收入和美國公司差不多,但是利潤和人家一比,就相形見絀。比如,中石化和美孚在2014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中分別位列第三位和第五位,兩者2013年的營業收入比較接近,中石化是4572.01億美元,美孚是4076.66億美元,美孚的收入低于中石化,是中石化的89.17%。從利潤看,美孚是325.80億美元,中石化是89.32億美元,中石化的利潤僅是美孚的27.42%。
收入很高,但利潤卻低,這無疑是因為成本太高。其中,管理費是成本高的一大因素。
根據對2013年中國2258家上市公司樣本(不含金融類上市公司)的統計,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平均為4.45%,其中最大值達到1819.16%,最小值為0.23%,中位值為8.20%。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是偏高的,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絕大部分在3%左右,甚至更低。
管理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何較高?據筆者調查,一是企業管理環節多且復雜,這不僅會提高管理費用,而且會降低決策效率,并最終影響企業價值,這在國有大型企業中比較明顯。二是中國是一個“關系型”社會,各種“關系”費用不斷攀升,這些費用大都打入管理費中。三是很多隱性支出,尤其是高管人員的在職消費也打入管理費中,其中不乏腐敗問題,近年披露的國有企業各種窩案以及國家審計署的國有企業審計報告均突出反映了這一問題。
讓企業有強烈的創新欲望
從技術水平看,一些國有企業的技術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自主知識產權很少。以汽車制造為例,筆者去年在德國大眾考察時發現,該企業的生產車間幾乎是“無人工廠”,其自動化程度之高令人驚嘆。而中國汽車產業發展60余年,因技術落后而完敗于西方發達國家。至今,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影響還非常有限。
盡管中國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專利,但很多是“垃圾專利”,難以轉化為生產力。筆者曾考察過某大學的一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該實驗室有大量專利,但絕大部分都停留在實驗室里,即使近水樓臺的當地政府和企業,也很少問津這些研究成果。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國國有企業技術水平偏低甚至很低呢?2009年,曾有一個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于中國企業:“中國企業為什么難以創造出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中國一些國有企業,一直享受著政府賦予的各種政策和資源支持。在一些本是競爭性的領域,長期以來的市場準入限制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集團。諾貝爾獎獲得者??怂拐f:“所有獲取壟斷利潤的壟斷者最愿意過平靜的生活?!痹绞菈艛喑潭雀叩男袠I,越是不愿其“平靜的壟斷生活”被打破。這些壟斷企業談判能力很強,且擁有信息優勢,據此他們可以通過壟斷高價獲取巨額收入,而不愿意進行高風險的技術創新活動。以電信服務為例,中國目前只有三家電信服務供應商,其寬帶上網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0位左右,只是OECD國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每秒的介入費用卻是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的3至4倍,相對價格(考慮到收入水平)更是美國的近8倍之多。
技術創新的核心要素在于企業必須有很強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欲望,而創新能力和創新欲望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創新能力而沒有創新欲望,則創新能力只能是潛在的能力;只有創新欲望而沒有創新能力,則不過是“紙上談兵”。客觀地說,中國國有企業不缺創新能力,缺的是創新欲望。為什么缺少創新欲望,重要因素就是壟斷。而技術創新不足勢必造成生產成本較高。
公司治理需追趕先進水平
其實,較高的管理費用和較低的技術水平并不是造成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公司治理投入不足,公司治理水平低下。
比如,政府委任國有企業高管的不確定性以及國有企業高管薪酬中缺乏長期激勵措施,使得國有企業高管普遍存在短期行為,這不利于企業從事高風險的、長期的技術創新;董事會治理的不規范,尤其是董事會和高管的職能統一,使得高管缺乏監督,企業可以低風險甚至無風險操縱會計盈余;財務治理的不規范,尤其是財權配置、財務控制和財務監督的不到位,使得企業很容易虛增成本,甚至滋生貪污腐敗行為;信息透明度低,使得股東(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公眾就是主要的最終股東)難以了解企業,從而無力監督企業成本水平。加之缺少投資者保護(尤其是中小投資者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如集體訴訟,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程度很低,這會進一步加劇企業的虛假行為。信息透明度低還會導致投資者的短視,投資者可能盲目追求高回報而不同意企業從事高風險的技術創新。
筆者近幾年在對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的研究中發現,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尚處于很低的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公司治理相距甚遠。例如,企業家能力指數,2013年平均僅為33.46,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為33.16;自愿性信息披露指數,2013年平均僅為41.70,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為41.21;董事會治理水平,2012年平均僅為51.95,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為52.44;財務治理指數,2012年平均僅為57.41,其中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平均為59.73。
可以看到,中國上市公司的治理從各方面看,都是不及格的,有的甚至距離及格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何況非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中,有的已經同時在海外上市,有的正謀求海外上市,但如此之低的公司治理水平,是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競爭優勢的。
“做強”才是根本
中國國有企業“做大”不是最終目的,“做強”才能取得競爭優勢,才能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國際市場上立足。如何“做強”?不能依賴于政府賦予的壟斷地位,這種行政壟斷在國際市場上是難以持久的,還可能因涉嫌違法而存在被訴訟的風險。要“做強”,就必須加大力度強化管理,努力提升技術水平,而強化管理和提升技術水平,最終要依賴于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從中國國有企業實際入手,應特別強化以下四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一是政府應該放棄對競爭性國有企業的任何政策和資源支持,通過競爭來壯大國有企業,并通過競爭融入國際市場。
二是要提升信息透明度,使股東和公眾對國有企業有更多的知情權;同時鼓勵股東和公眾參與公司治理,為他們參與公司治理創造條件,以盡最大可能消除虛增成本的土壤,并使股東和公眾理解和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
三要提高董事會治理水平。必須明確國有企業董事會是股東和公眾的代理人,其與經理層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為此,國有企業董事會制度建設必須考慮四個方面的問題:(1)作為代理人如何做到對委托人盡職盡責?(2)作為決策者如何做到科學決策?(3)作為監督者如何做到監督到位而不會被經營者(被監督者)所干擾?(4)作為利益主體如何做到既有動力又不被利益所“俘虜”(激勵與約束)?
四是要提高企業家能力。應在厘清董事會職能的前提下,高度重視企業家的獨立性和能動性。在中國資本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董事長和總經理應該分開,應明確企業的企業家不應是董事長,而是總經理。董事會(包括董事長)負責監督,但監督不是干預,要充分發揮總經理的能動性。為此必須給予其獨立性,包括賦予獨立權力和獨立承擔責任。在企業家選聘和考核上,在加快推進職業經理人市場建設的基礎上,要通過職業化的經理人市場來選擇企業家,并以貢獻(企業價值或股東回報)對企業家進行考核。應取消企業家行政級別,并允許成功的民營企業家通過競爭成為國有控股企業的總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