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8月份召開的中國移動六大內容基地總經理會議的最后,中國移動決定將旗下音樂、閱讀、視頻等五大內容基地整合,成立一家新媒體公司,按照市場化規律運作。僅兩個月后,“新媒體公司風波”尚未平靜,中國移動計劃成立的互聯網公司也進入落地階段,新公司籌備小組已經正式啟動。
業界普遍認為,接連兩個舉動都是為了應對移動互聯網的沖擊,隨著BAT的崛起,電信運營商被微信等OTT業務(“Over The Top”的縮寫,是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顛覆的可能性不斷加大,傳統的短信、語音甚至寬帶業務都受到包括互聯網公司在內的各種勢力入侵,轉變迫在眉睫。
用整體優勢超越單點領先
據了解,中國移動成立的這家新媒體控股公司將包含音樂、閱讀、視頻、游戲、動漫等五大內容,然而,眾所周知,這五大業務早就有相對應市場化的互聯網公司在做,有的公司早已搶盡先機,有的公司發展幾年下來用戶數和營收規模已然不小,這些公司不可避免地將會在未來與新媒體公司的業務展開正面交鋒。
以游戲領域為例,騰訊微信游戲的競爭能力不可小覷。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量超過3.5億,大多數用戶使用微信聊天,發圖片,分享個人狀態更新。在此基礎之上,微信從去年開始增加了移動游戲等在線服務,并取得不菲的成績。目前已經接連推出了幾款刷爆微信朋友圈的小游戲,如“天天跑酷”、“打飛機”、“困住神經貓”等。而根據移動應用調研公司App Annie的數據顯示,對于國內市場上的ios游戲,營收排名前五位中,騰訊占據了四席。
對中國移動來說,游戲服務顯而易見的好處是會刺激中國移動用戶使用高速移動數據服務,給中國移動帶來流量收益。但對于新媒體公司的游戲業務而言,在可以想見的未來,他們將直接面對微信游戲的交鋒。
游戲業務如此,音樂、閱讀、視頻等業務也類似,在相應的領域都會遇到強硬的競爭對手。因此,從單個產品來看,新媒體公司起步時機已晚,很難有什么優勢可言。
然而,從產業鏈乃至產業生態圈的角度來看,新媒體公司的想象空間巨大。新媒體公司不一定在某個單點上做到領先,但有可能做到整體最好,并且在規模、模式上超越之前的先行企業。
從幾類業務的協同來看,一個業務突起帶來的用戶量,有可能帶動其他業務的發展,相互借力,繁榮共生。以游戲為例,一個熱門的游戲單品可延伸出動漫、音樂、圖書、視頻等一系列內容產品,可借此建設發展相關用戶服務平臺,針對用戶需求細分,再由平臺延伸至其他類客戶服務。
需打好四張牌
問題在于,新媒體公司能否整合協調好自有資源及社會資源,做好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創新和服務,并在任何時間將任何內容推送到任何地點的任何終端(four“Any’s”, any time, any content, any place,any device)。這要求公司至少要打好戰略、組織、產品、服務四張牌。
在戰略層面,需把各個物理基地統一起來,實現“全國一張網、一盤棋”。建立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組織體系,形成統一的客戶服務部門,加強對客戶需求的數據分析判斷。加強自身內容集成能力,靈活實現對業務的分散或捆綁;尋找多方面的業務合作或整合機會,展開與云計算、廣告、數據公司的合作。對于競爭對手,若有必要,可以考慮利用資本優勢參股或控股競爭對手。“既然不容易擊敗他們,為什么不擁抱他們呢”。
在組織層面,可以采用適度集權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個規模和功能適當的總部管控主體。首先,形成統一的技術體系標準,利于后期各個成熟產品的融合捆綁,甚至方便未來社會各類資源的并購整合。其次,構建強大的IT技術支撐體系,形成一張覆蓋整個業務區域和用戶的IT支撐大網,利于業務的協同推廣與發展。最后,建立統一的用戶數據分析研究中心,加強大數據的研究,加強對用戶的分類分析和需求判斷。
在產品層面,加強產品的創新研發,提供豐富多樣的產品組合捆綁或產品套餐。不同產品的組合銷售能降低客戶的購買費用,吸引客戶購買。加強產品的捆綁,在產品水平相差不大的前提下,產品捆綁會加強與用戶的黏性,以此累積客戶數,增加公司的收入。
在服務層面,降低服務高度,深入社區。重視公司品牌的推廣和新業務產品品牌的塑造。加強與客戶的互動,了解新需求,宣傳服務內容,推介服務產品。
三點優勢及兩個難點
站在中國移動這個巨人的肩上出發,新媒體公司的優勢自然非常明顯。
首先,人員素質優勢。中國移動整體人員素質高自有公認,更有很多有才華的年輕人早已不甘原有機制的束縛,計劃摩拳擦掌,到新媒體公司一展手腳。
其次,技術優勢。這個容易被公眾忽略,大家會習慣性認為中國移動積累的是電信產品技術優勢,用于新媒體公司并不占優勢。其實,中國移動一直緊盯世界上最好的互聯網技術、產品和模式。同時,幾乎所有想進入和已進入中國的相關國外各類廠商都會與中國移動交流最新的技術、服務和產品構想,一旦有適合的平臺和機會,這些沉淀和積累的最新技術、內容和服務將很快被新媒體公司所應用。
再次,資金優勢。一般新創建的公司由于囊中羞澀,經常擺脫不了“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的命運。這一條顯然不太適用于這家新媒體公司,憑借中國移動雄厚的資金實力,相信新媒體公司能堅持走過其所需要的成長時日。同時,以雄厚的資本金,通過收購兼并方式,新媒體公司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根據騰訊科技得到的最新消息,新媒體集團公司注資資金為104億元,分三年撥付,2015年注資71億元。
當然,新媒體公司的發展也存在問題,這主要來源于內部的兩大難點。
在看到新媒體公司優勢的同時,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新媒體公司的不足,則公司的前景也不容樂觀。
首先,機制問題。互聯網時代強調以用戶為中心,講求分享、創新,在組織架構上講求扁平、高效。因此新媒體公司要想與其他快速發展的互聯網企業開展競爭,傳統的運營商管理模式肯定不適用。此外,新媒體公司的業務幾乎都是與原來運營商模式不同的全新業務,需要不斷有優秀的人員敢于探索和嘗試,這些都需要新媒體公司在機制方面有全新設計,在文化方面有創新包容的氛圍。
其次,人員心態問題。新媒體公司的員工大都是從中國移動公司轉入,員工需要習慣沒有了大量用戶簇擁的時光,學習野蠻生長,這種人員心態的變化適應、思想上的準備也是新媒體公司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新媒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都是中國移動在布局移動互聯網,業務有所交叉。新媒體公司以內容為主,互聯網公司估計會以門戶和開放平臺為主,二者互為補充,以應對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變革。
鏈接:轉型有跡可循
從全球來看,數據流量的快速增長是必然趨勢。2012年-2018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將以每年50%的復合增長率增長。產業價值正逐步從管道向內容、從通信網向互聯網、從話音服務向信息服務轉移,數據流量的增長給運營商帶來了新的機遇。
早在2013年6月,在“GSMA2013亞洲移動通信博覽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表示中國移動正積極推動戰略轉型,從傳統的語音經營轉向以流量經營為主。中國移動認為,流量收入已經成為運營商最主要的新的收入增長點,而語音業務則出現逐步下滑的局面。當年底,為了在戰略轉型中培育形成持續健康發展的競爭優勢,奚國華又在中國移動2014年工作會議上提出了2014年工作的三個重點,包括深化四網協同發展,積極拓展移動互聯網,創新開展全業務經營。
然而僅過一年,中國移動發現流量經營的增量也很有限,同時,面對風風火火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公司,中國移動有淪為管道的趨勢。成立新媒體公司,就是希望擺脫中國移動在機制、組織、管理、商業合作等方面的傳統模式,完全創新管理機制,完全突破自己的基因,通過數字服務方式,再造一個全新的中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