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做客新華網思客講堂,分享萬達如何實現轉型時說道。萬達轉型的目標是“2211戰略”,就是到2020年,做到企業資產2000億美元、市值2000億美元、收入1000億美元、利潤100億美元。
“萬達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來自房地產類的收入降到30%以內。現在看來,目標完全有可能,不是提前實現,而是實現更徹底的轉型。”
劉華鵬老師在清華大學培訓
轉讓重資產項目+搞眾籌
從宣布萬達商業要轉型、要去地產化以后,做了兩件事:第一,轉讓現在已拿到地的、將在2017年以后開業的重資產項目;第二,集中人力資源、資金做現在的輕資產。做輕資產有兩個方式:第一種叫直投,就是機構直接跟萬達商業地產簽約,第二種叫眾籌,推出了一個項目叫“穩賺1號”,50億推出來,一千塊錢起,搞眾籌。
萬達為什么要轉型?怎樣的轉型是成功的轉型?在王健林看來,轉型是為了未來,企業要追求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如果一個企業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它還能生存,就是成功轉型。
萬達轉型往哪個方向轉呢?王健林稱,萬達給自己的轉型確定了一個戰略方向,至少未來十年左右將圍繞四個支柱產業發展:
一是萬達商業。把原來起家的基礎公司變成一個商業服務公司,沒有地產。
二是文化集團。萬達文化集團是大的文化集團概念,包括文化、體育、旅游等等在內。這個集團大概有四個控股公司,一是影視控股,二是體育控股。三是旅游控股,四是兒童娛樂。
三是金融板塊。我們很快就要成立萬達金融集團,在這之前,我們在金融上的布局已經基本確定,最近一兩個月就會宣布。萬達將形成一個金融集團,有銀行、保險、證券、支付公司、資產管理等,我們的金融集團也會跟傳統的金融集團完全不同。
四是電子商務。我們要做的電子商務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網上買賣物品。當初在擬定公司名字時,我和馬化騰、李彥宏商量了半天,但是又不能用很長的名字。因為從營銷上來講,最容易被大家記住的公司名不超過三個字,太長了大家就不會說了。
快速地發展“輕資產”:文化、體育、旅游
針對目前的轉型熱,王健林表示,不能說轉型就轉型,轉型要根據公司基礎、人才結構、創新能力等各個方面,結合自身優勢來轉型。萬達最大的優勢是線下資源,所以萬達的轉型就是要把線下優勢發揮得更加充分,同時結合最新科技和未來趨勢往這個方向轉。
王健林舉例子說,萬達院線只有8億凈利潤,是萬達地產的尾數,但市值卻是萬達地產的一半,所以資本的喜好就代表了未來,萬達現在就要往文化產業、體育產業去做,快速地發展“輕資產”。
再比如,萬達現在從事一個新的行業——旅游產業。王健林說這個產業也是結合了自身優勢在做,過去做文化旅游,怎么做旅游不太清楚,后來萬達慢慢摸索,摸索到一個品牌叫做萬達文化旅游城,現在已經開業了3個,現在看來效果非常好。
“我昨天剛剛從武漢回來,就是接待比利時國王和王后觀看我們的漢秀。這個品牌已經傳到歐洲了,現在有很多游客,當然我們還有一些其他旅游項目,我們叫做建設目的地,正在投資的有十幾個,我們也提出了一個目標——2020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公司。”
完全線上運行下去,敢保證未來還有BAT這三家公司么
談及互聯網思維,王健林覺得不能神化互聯網,根本不存在互聯網思維,互聯網就是一個工具。
“許小年教授的一篇文章寫得非常好。他說,出現了蒸汽機,能說蒸汽機思維嗎?出現了電報,能說電報思維嗎?所有新的科技工具只是一種比較先進的工具而已,運用工具疊加了實業當中能產生巨大的價值,但是不能說這個工具叫互聯網思維,其實“創新思維”比較合理一點。”
萬達成立了自己的金融集團,曾經有人起名叫互聯網金融集團。王健林把互聯網三個字去掉了,做的是互聯網+的事就可以了,沒必要名稱上再加上互聯網這三個字。
王健林認為互聯網+實業才有前途。線上雖然這些年發展非常快,也出現了BAT三家,在中國也有很多優秀的巨頭,但是如果完全線上運行下去,你敢保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還能看得見這個公司嗎?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