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
2015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首度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強調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與制造業、金融業等傳統行業的結合與發展。在此,我結合個人在IT行業的實踐,談談對“互聯網+”的理解。
我們每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有很強烈的主觀意識。如何看待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和自身認知水平以及情緒都有很大關系。把這個問題放大,整個人類對世界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從最古老的天圓地方,到今天的多維宇宙,這中間經歷了幾次里程碑式的轉折。
最開始我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在推動地心說向日心說轉變的過程中,獻出了生命的代價,但人類對于宇宙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
到了十六世紀,艾薩克·牛頓爵士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這是人類對整個宇宙認識的一次巨大進步,特別是關于物質的質量、速度和運動等要素之間關系的一系列看法,對近代自然科學理論的產生以及技術進步起了巨大推動作用。直到如今,人類社會的大量生產和生活活動,依然繼續使用以萬有引力為核心的科學規律,可以說我們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與牛頓的偉大的發現是分不開的。
曾經在牛頓的力學體系下,光被視作一種可以運動的存在,于是科學界主流一度認為光的速度應是可以變化的;而在經歷無數次失敗的試驗后,人們始終沒有辦法證實這種“絕對速度”的變化。解決這個難題的人直到200多年后的二十世紀初才出現——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博士提出了著名的光子假設以及稍后廣為人知的相對論體系,使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又一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一次基礎物理學的實質性發展,讓人類對原子能的發現和新能源體系的利用成為了可能。
而最近一次人類對宇宙和萬物認知的改變,要歸功于史蒂芬·霍金博士關于黑洞和量子物理的研究。在他所倡導的理論體系里,光的速度和方向都可以改變,這又使得我們對萬物和自然的認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于世界的理解是不斷變化的,說明我們的理解存在著天生的不完美性。這就是哲學所講的“對世界認知的無限性”,到現在為止,我們只是認知了世界的一部分。
這些和“互聯網+”有什么關系呢?從生產工具角度來講,我們進入了信息化時代,這個時代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前面從牛頓到霍金都是講的物理世界或者是原子世界的變化,而互聯網的出現誕生了虛擬世界。我們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由現實和虛擬交互的世界當中。
互聯網世界存在三層架構
以基本計量單位來看,現實空間可以說是由原子構成的,而虛擬空間是由比特組成的。原子和比特有一個非常本質的不同。原子是什么?你用過我就不能用,叫做“物以稀為貴”。而到了虛擬空間,信息或者數據是看得人越多、分享越多,價值越高。虛擬世界是對現實世界完全的顛覆。我們對于現實世界的認知,經歷了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到霍金這幾個不同的層次。但現在由于互聯網的出現,產生了需要我們重新認知的新世界。
這個新的世界,也即互聯網,實際上有三層架構。
第一個層面是消息層,網絡在這個層面上實現了消息的采集和分發,互聯網發展最快的階段就是從這里開始的;第二個層面是工作流層,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業務應用的層面;第三個層面是數據層,前兩個層面所形成的大量行為數據的累積,就形成了“大數據”。
第三層的數據來自于消息層和工作流層,但對大數據的挖掘,也就是對基于數據層的虛擬影像進行分析的過程,能夠反過來對工作流程、商業模式、產品設計,甚至是思維模式產生巨大的影響。對于虛擬世界這三個層次的理解和應用構成了互聯網的全貌。而“互聯網+”其實就是從消息層逐步滲透到工作流層和數據層的一個過程。
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業務活動都是基于工作流層面,而目前大部分互聯網的工作只是建了一個對外發布消息的網站,并沒有對業務層面進行實質的互聯網化,因此“互聯網+”有非常廣泛的前景。我們推出的市民融合服務平臺就是一個“互聯網+”產品,它能夠把政府的各種各樣的工作流和社會中面向市民各種服務的工作流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工作流,這些新的工作流就會誕生新的服務,產生新的“互聯網+”的應用。我們講“互聯網+”就基于這樣一個認知層面的。
“互聯網+”是智慧城市實現的基礎
同時,我們所做的智慧城市也是基于上述對IT產業的理解。現在很多人往往把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智能城市混為一談,事實上它們是有區別的。對于整個城市的發展來說,要漸進地完成這三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叫做數字城市。它是通過部署傳感器,把整個城市各個方面進行數字化,比如在地下管網加上傳感器,讓我們能夠感知電網的流量、水網的流量、車網的流量,路網的流量,這就是數字化。第二個步驟是智能城市。智能化是在感知基礎上,提供一個優化的方案,使得系統運轉得更好。第三個步驟才是智慧城市。智慧,是基于歷史和傳統的大數據,形成更大更系統的解決方案,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發展的過程。
舉個簡單例子,北京長安街上,有十幾個交叉路口,我們在路口都安裝上攝像頭,這就是數字化模式,因為通過安裝攝像頭我們可以清點過往車輛數目,并獲取車輛影像。
再進一步,我們把十幾個紅綠燈指揮系統和來往車輛、人群的數字進行自動化的匹配,設計一個解決方案,對整條路進行智能化的紅綠燈控制,保證一輛車從長安街自東向西或者自西向東開的過程用時最短。而不是機械地按照30秒切換紅綠燈,或者人工控制紅綠燈轉換,這就是智能城市的交通系統。
那什么是智慧城市的交通系統呢?它將是基于整個北京市的城市布局、交通工具分布、各條道路基礎情況,以及實時的交通運行情況,并結合歷史交通數據提出的一個更加全面、系統的未來城市的交通體系運轉方案,這才是真正智慧的城市交通體系。
因此智慧城市一定要基于大的互聯網平臺,它是智慧城市實現的基礎。
反觀現在的產業界,有時放一個攝像頭也叫智慧城市,做一個解決方案也叫智慧城市,而實際上它只是智慧城市的前期。我認為,智慧城市是城市在互聯網構成的虛擬世界形成的虛擬映像,從交通領域來講,它能夠優化整個城市的交通布局和交通系統,這樣一個大的系統才是一個城市的智慧交通體系。
智慧農業也是一樣,是以大數據為基礎形成的解決方案。如果能夠把中國農業土地的數據都采集到,將每一塊土地的數據進行分析,歷史上施過什么肥料,用什么農藥,種過什么種子,以及當地小氣候是什么樣子,據此優化出種什么植物、怎樣種產量最高,這才是智慧化的農業解決方案。
互聯網資本論:股市上漲將帶動產業創新
基于我對于“互聯網+”的理解,來解釋最近股價的變動。大家對于現在股市4千點以及未來走勢的理解,有各種解讀,通行理解是流動性,但我認為這是技術層面的解讀,并不完全準確。這一次股市高漲當然有泡沫,但是更重要的推動力是我們國家改革和創新的動力。十八大以來,中央所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得民心,因此股價上揚是老百姓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也是投資人對未來有信心的表現,因為任何一個股票市場一定是信心指數。
另一方面,這一股市的上漲實際上會對創新產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也預示著一場新的革命即將發生。這是技術革命的前夜,是產業革命的前夜。在新型互聯網平臺下,可以實現全民共享共制的社會治理理念,整個社會管理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非常好的時候。信息時代的變革催生了無數創業的機會,而宏觀政策又構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神州數碼愿意分享通過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的搭建所形成的一系列數據的應用,使得我們共同在“互聯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作者簡介】
郭為:現任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198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前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管理碩士學位,1988年加入聯想集團,曾任聯想集團執行董事及高級副總裁。自2001年2月起,郭為曾擔任神州數碼副主席兼總裁及首席執行官,其后于2007年12月擔任神州數碼董事會主席,及神州數碼若干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董事。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https://liuhuapeng.jiang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