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幾年不見,甚至是幾月不見的朋友,再次見面,名片上的稱號已換成了什么“產品經理”、“首席執行官”、“總裁”、“合伙人”等等。他們口中經常談論的名詞兒從過去的“我要做土豪”,變成了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社會化經營,平臺、O2O、C2C……仿佛一夜間他們被施了什么魔法,變得無比高大上,從趴在地上一下躍居于時代的潮頭。
當你一細問他們經營的業務,會馬上覺得情況有什么不對勁。這些在互聯網公司混了幾天的哥們,包里隨時可以摸出來一打商業計劃書,但卻是一沒錢二沒人脈三沒有起碼的產品,他們唯一有的,就是那兩片翻動得極快的嘴唇。像過去的保險銷售那樣,他們通過飯局傍上了傳統企業的暴發戶和土大款,賣鋼材、煤炭的,甚至做松花蛋的商販子,都能被他們成功策劃,成功忽悠。為了讓自己的傳統業務跟上互聯網,土大款什么也不管了,一個勁掏腰包。這群靠嘴皮子混社會的“中國合伙人”,把騙土豪投資的過程稱作天使輪融資。
你要是問,這創業靠譜嗎?對方馬上就對你嗤之以鼻。啪的一聲,他用火機點燃了一截香煙,緩緩對你說道:在未來,經濟的基石是“虛擬化公司”。一個分包商,幾個自由職業者,就能構成一個團隊。咳嗽了一聲,他緩緩說,作為團隊的核心創意成員,他掌握著一個偉大的創意和思想,此創意思想具有極強的原創和前瞻性,為外人所不足道也。就這么著,你的懷疑被對方數落了一頓,落了個思想落后、不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頭銜。
幾個月后,你又在飯局上遇見了那位趾高氣揚的創業者。你冒著再次被對方數落的風險詢問他項目做的如何了。對方又是啪的一聲點燃一支中南海,瞇著眼猛吸一口,緩緩吐出煙圈:“經濟趨勢不好啊”,其后不表。直到飯局結束,有朋友私底下說,剛才那人在圈子里名聲已爛臭,好幾個土老板跟著這大忽悠的產品經理開始互聯網思維的創業,砸進去一大筆錢,雞毛都沒做出來就一拍屁股走人了。
聽聞之后不禁反省:這年頭為啥阿貓阿狗都敢創業?那些混了半年互聯網公司的碼農、跟某老板吃過幾頓飯的產品經理,也敢拉個大旗、寫幾篇槍文搞產品發布了?難道,這幫子創業流氓沒有讀過一個調查數據:據統計,70%以上的創業者首次創業會失敗;80%以上的創業公司撐不過一年以后。
“趨勢不好”恐怕是他們嘴里唯一靠點譜的話。但恰恰是趨勢不好的時候,創業者反而越多。個中道理不難。你想啊,經濟增速放緩,打工族的工資和晉升空間肯定大為受限。但偏偏命中注定坐辦公室的你,看著滿街的跑車又會眼紅,為啥有人開卡宴住別墅,養著一群小三四五六。自己卻守著蝸居里的黃臉婆、開著奇瑞還限號,一月下兩次館子就月光。這不平衡,想必很多打工族都有,于是,和自己的屌絲朋友一合計,橫下一條心,產品未動,理論先行,開始了創業。
說來,這媒體也負有一部分責任。電視、網絡上那些財富頻道每天曝光的都是“創業明星”,看著那些高富帥白富美。你不知不覺間自信心爆棚,你想:如果他們都能行,那么我也能行。但殊不知,這恰恰是媒體的鎂光燈效應的迷惑。不明真相的群眾只看見了萬眾聚焦的成功者,卻看不見鎂光燈背后成千上萬的失敗者。這意味著什么呢?這意味著在成功者之外有一堆沒人用的APP,沒人聽說過的垃圾產品,沒人見過的商務平臺。折騰了半天,敗盡了人品,耗散了不少社會資源,最后創造出一堆垃圾,席卷投資跑路了。這就是99%年輕創業者的真實創業人生。
但生活還得繼續。一個輕盈的轉身,創業失敗者在微信朋友圈一連發了十幾條雞湯:愛拼才會贏;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大不了從頭再來。一番以淚洗面、雞飛蛋打后,他們又含淚重寫了一沓項目計劃書,從網上現學了幾個新商業名詞,找到幾個發愁產業升級的土老財,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二次創業。